2023年12月19日
第07版:旅游报07版

创作精品剧目 浪漫再现古代中国

——中国煤矿文工团以创新思维和创意表达服务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 本报记者 王诗培

甲骨文,又称“契文”或“龟甲兽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前不久,由中国煤矿文工团出品的大型诗画情景剧《众里寻他》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众里寻他》以甲骨文这一重要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为切入点,通过主人公解密探寻甲骨文,追溯华夏文化根脉,以诗为引,以歌舞、器乐再现生动、恢宏、浪漫的场景。这是今年中国煤矿文工团继《古籍里的古曲》系列音乐会、肢体戏剧《俑立千年》后,与文博场馆合作探索的又一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与文字谈一次“恋爱”

《众里寻他》总导演、中国煤矿文工团副团长何利山介绍,《众里寻他》的主创团队曾两次赴河南安阳殷墟、安阳市中国文字博物馆采风,与殷商文化有关专家进行交流探讨,在创作过程中反复论证打磨,才有了这场传统文化盛宴的精彩呈现。

“这部剧的名字叫《众里寻他》,寻的是中华民族的根,寻的是中国文化的脉络,寻的是如今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通过诗句的朗诵、舞蹈的运用以及人物性格的挖掘等,我们想把甲骨文用新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展示我们悠久的文化历史。”何利山谈及《众里寻他》的创作初衷时说,“我们希望给观众营造一场与文字的恋爱氛围。在《等你千年》的音乐伴奏中,众里寻‘他’,寻的是传统文化的活水之源、未尽之意,寻的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格局气韵。”

在《众里寻他》的彩排现场,记者看到,由青年舞蹈家何将扮演的“考古学家”在认真研究着由青年舞蹈家李艳超扮演的“甲骨文”,紧接着更多的“甲骨文”开始用肢体语言展现甲骨之魂。随后,“考古学家”通过对这些“甲骨文”的破解,引出相应的节日和诗词,从而构成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元宵5个篇章的舞蹈诗。在这几个传统节日的不同场景、不同氛围里,朗诵表演者在古琴、埙、箫的伴奏下,吟诵唐代杜牧的《清明》、先秦屈原的《离骚》、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通过诗词之美和舞蹈的情景演绎,解读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何利山介绍:“从一个‘雨’字到‘水’字,从一个‘月’字到‘元’字,这些字样都能代表我们的节日,每个代表中国节日的汉字都是有根源的,我们通过对文字的解剖、演员的演绎,让甲骨文活起来。”

中国煤矿文工团歌舞团副团长李娜介绍,《众里寻他》的舞美、灯光、多媒体、沉浸式音响设计等现代技术,以及具有中国传统气韵的服装、造型和道具设计,与演员的表演交互融合,能给观众带来入情入境的视听体验和审美享受。

10月8日,《众里寻他》建组会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剧中《等你千年》和《甲骨之魂》两段精彩舞蹈片段,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大厅亮相。何利山说:“我们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大厅演出时,立刻吸引了不少观众的围观,他们对这种短剧的表现形式非常感兴趣。追随演员的演绎,大家纷纷猜测这是甲骨文的什么字。还有观众说,文博场馆应该多一些这样的演出,会更加生动活泼,增强观展的趣味性。未来,《众里寻他》将在安阳市进行常态化的演出。”

何利山介绍,今年4月,中国煤矿文工团与安阳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中国煤矿文工团将发挥专业优势,深入挖掘殷商、周易、曹魏、岳飞等历史文化资源,创作更多文艺精品,为安阳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众里寻他》建组会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标志着中国煤矿文工团和中国文字博物馆将共同服务于文物、古籍、文字活化,共同以创新的文艺表达助力打造安阳的文化和旅游名片。

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这场舞台剧十分出乎意料,没想到能以这样极简的手法,如此深入俑的灵魂,探讨一种贯穿古今的人格变化,让俑真正地‘活’了过来。全剧以梦开篇,以悟结尾,好像带领观众沉浸入俑的视角,感受千年繁华喧嚣与沉静寂寞的强烈对比。特别是舞者用身体的律动,结合语言与戏剧的表达,配合精心设计的音乐,以一种非常新颖的叙事手法,带观众神游一场直击灵魂的精神之旅。”观众莲华在看完《俑立千年》后对全剧非常赞赏。

9月26日至28日,原创肢体戏剧《俑立千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剧场试演3场。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煤矿文工团自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共同制作的首部文物活化剧目,也是“博物馆+院团”跨界融合让文物活起来的生动实践。未来,双方还将在共同开展文物活化创作、打造国博小剧场系列展演项目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俑立千年》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陶俑为创作灵感,随着唐代少女——伏睡女俑的苏醒,一尊尊来自不同朝代、不同行业、造型各异、个性明显的人俑焕发出生命……兵马俑第一次见到了现代人;三彩女立俑一直注视着一位少年的背影,但这个少年其实是彩绘男装女俑;绿釉戏弄俑和击鼓说唱俑卖力的表演让周围观看的人们很快乐;来自蜀地的各种女子俑正在奏响属于她们的花期与生命的交响……远处行来一匹骆驼,骆驼的背无限大,无论有多少朋友,它都能轻易驮载。它是三彩釉陶载乐骆驼,也是一艘丝路上的方舟,它载着胡人、汉人轻歌曼舞,载着每一尊俑,让他们在骆驼的背上相逢。随着来自现代的声音响起,俑们回到了现实,抽象的场景回到了博物馆客观的环境中。

中国煤矿文工团创作室负责人、话剧团副团长郝姗姗介绍:“在剧中我们选择了唐朝的伏睡女俑作为串联,当她醒来、睁开眼睛的那一瞬间,时空穿行之间,一切都活了。从她的视角看博物馆,不单单是今人看古人,也是古人看今朝。”

《俑立千年》选取了11种俑、8个场景,运用戏剧独白、戏剧表演、独舞、情景舞段等多种表现形式,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情感基调里表现不同的历史观,在人物塑造中打开时代的哲学思考。

在剧目创作初期,中国煤矿文工团邀请中国国家博物馆相关学术专家为项目提供相关学术支持,帮助创作者们梳理史料、进行文献资料研究。同时,中国国家博物馆还开展座谈会、历史培训课,为创作者讲述相关历史文化知识,为大家创作剧目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

《俑立千年》选择“俑”这一主题,是因为“俑”的造型感贴近生活化的肢体定格,适合用更生活化、更具生命力的肢体语言去讲述故事、表达情感、展现生活。郝姗姗说:“话剧+舞蹈的表演形式,加强了人物形象和俑表演的表现力,简练的布景+夸张的色块再融合科技+影像等现代技术手段,一次博物馆的奇妙夜之旅就此开始。”

讲述更多古往今来

除了《众里寻他》《俑立千年》等体现文旅深度融合的优秀剧目外,中国煤矿文工团还打造了很多“接地气、留得下、传得开”的优秀作品。

3月31日,《古籍里的古曲》系列之音乐剧场《广陵绝响》在北京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歌剧院首演。《广陵绝响》以“竹林七贤”古籍记载为创作源泉,将“寻找嵇康”作为主线,讲述了阮籍、山涛、阮咸、向秀、刘伶和王戎六人在竹林间向世人发问、向自我寻找真理的故事。灵动悦耳的现场演奏、清新雅致的视听风格,为观众献上了一场“跨界共鸣”。

开场,音乐剧演员高杨饰演的向秀,以一曲琴歌将观众带回魏晋时期,摇曳的竹林明暗不定,营造出动荡不安的气氛。青年古琴演奏家杨茜不时抚琴弄弦,古意葱茏的《风入松》、知音相遇的《流水》、和煦明媚的《白雪》、酒醉酩酊的《酒狂》、慷慨激昂的《广陵散》等经典琴曲贯穿全剧。打击乐演奏家田薇用舞台两侧的十余件打击乐器进行现场演奏。舞台上的“六贤”或谈或跳或吟或唱,对谈则幽默深沉,吟诵则饱含深情,舞蹈则热情洒脱。

记者了解到,《广陵绝响》是《古籍里的古曲》系列的第四部。《古籍里的古曲》由中国煤矿文工团与国家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制作,以“让古籍可听、让古曲可观”为创作理念,从古籍中选取古谱加以编配,通过演奏、吟诵、吟唱、戏剧讲述以及古色古香的氛围营造,引领观众感受古曲的韵味,探寻古籍的故事,追寻古人的情感。

郝姗姗说:“《古籍里的古曲》系列音乐会自2022年9月国家图书馆建馆113年之际推出,之前先后演出了《汇流澄鉴》《望月怀远》《人生况味》3场音乐会,受到了观众的好评,这也增强了我们继续做这个系列作品的信心。”2023年9月8日至9日,《古籍里的古曲》系列音乐会第五部——《天地英雄》在国图艺术中心·音乐厅首演。这场音乐会分为“成败”“诗剑”“不让”“壮怀”4个篇章,分别讲述了刘邦项羽不以成败论英雄、古代文人的诗剑情怀、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英姿以及笑对生死天下为公的大丈夫气节。

“通过参与创制《古籍里的古曲》这个项目,主创团队越来越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越来越感佩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郝姗姗说,“我们有责任讲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将古人的声音传递到今天,赋予当代的审美表达,让今天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尝试让古琴古曲幻化成戏剧角色如‘嵇康’等,让这些角色一起在舞台上进行戏剧交流,与观众真情对话。音乐会既有叙事性的讲述,又有咏叹调的抒情,在器乐演奏和戏剧表演之间,构建了全新的戏剧关系,打开戏剧空间,表达戏剧语汇,真正做到让古籍可听,让古曲可观。”

通过《广陵绝响》和《俑立千年》,中国煤矿文工团还制定了“青年跨界人才培养项目”和“青年双创人才培养项目”。“例如,先后在创排期间,针对戏剧、舞蹈演员和民乐演奏员提供专业古典身段训练;邀约资深视觉总监、音乐总监指导舞美、灯光、作曲创作;组建导演组着力激发主创和演员潜能,致力共创一台有戏、有曲、有歌、有舞的演出。这些做法激发了优秀青年人才的创作活力,锤炼了专业技能,实现了跨界艺术创新与尝试。”郝姗姗说。

2023-12-19 王诗培 ——中国煤矿文工团以创新思维和创意表达服务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84938.html 1 创作精品剧目 浪漫再现古代中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