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5日
第06版:旅游报06版

山中的琴弦

□ 黄渺新

上堡梯田位于江西省崇义县西北部山区,面积约5.1万亩,属陡坡梯田,垂直落差近千米。成熟于宋元时期、完善于明清时期的上堡梯田灌溉工程,既包含完善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系统,也包含良好的生态保护系统。2022年,上堡梯田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在上堡,一座座雄浑的大山被勤劳、智慧的山民精雕细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成了梯田。梯田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远远望去,就像一张张挂在大山上的巨琴。

据记载,上堡梯田开发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兴于秦汉,后经历代不断扩建和修缮,达到现在宏伟的规模。

上堡梯田因山成形,因水而兴。几千年来,当地民众尊崇自然法则,因地制宜修建了坡地配水系统。漫山遍野的梯田由无数灌溉水系网连接,每块梯田既是一个小蓄水池,也是一个保土床,防止了水土流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灌溉工程典范。时至今日,上堡梯田自流灌溉体系的工程和布局仍然保存完整。这些凝聚着先民汗水和智慧的典型梯田灌溉系统,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堡梯田保留大量遗址遗存,是梯田开垦及其灌溉工程修建的历史痕迹和文化印记,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

今年五一假期,我迎着微风细雨,去上堡看梯田。上堡梯田接天连地,蔚为壮观。它们从幽深的山谷,一直排布到云雾缭绕的半山腰,清丽、灵秀、恬静、婉约,如诗如画。繁衍生息于斯的山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朴、安宁的生活。他们守着梯田,合着季节的节拍,用心弹拨一根根琴弦。于是,日月星辰从琴弦升起,烟雨云雾从琴弦蒸腾,而山民终日聆听美妙的弦乐。

5月,是上堡梯田最美的季节之一,田地翻耕,流水潺潺,尽显其灌溉之美。梯田是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农事与自然融合的产物,是生计与美景的交相辉映。

要看到梯田壮美的景致,必须不惜足力爬上陡峭的山坡。站在山风浩荡、手可摩天的高处俯瞰,梯田会以最优美、奇妙的姿态呈现眼前。

尽管每块梯田看上去都有些奇形怪状,但一块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梯田层层叠叠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一幅幅任何构图工具也无法创作的奇妙图画。它们如此宏大而优美,却又毫无斧凿痕迹。它们是人工创造的,却又鬼斧神工,浑然天成。

云雾在群山间飘浮、升腾,时而消散,时而生成。云雾是梯田之美极重要的元素,它们搭建了一个飘逸而空灵的舞台,营造了如梦似幻的意境,让山色更显清幽,让沟壑更显深邃。层层叠叠的梯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更具温婉的神韵,更富缥缈的意趣。

除了云雾,水更是梯田之美不可或缺的元素。水从哪里来?水通过沟渠从很远的溪涧引来。溪涧的水来自哪里?来自大山。大山的水来自哪里?来自天上。来自天上的水,弥足珍贵。不过,世世代代生息于斯的山民有足够的耐心。他们悠然等待雨季到来,而雨也从不辜负他们的期待,总会在特定时节如期而至。一场透雨后,每块梯田都蓄满了雨水。

田里有了丰盈的雨水,山民和耕牛便出现在层层叠叠的梯田中。他们是这幅山水画卷的主角。于是,吆牛声此起彼伏,让沉寂了一个漫长冬天的田野焕发勃勃生机。山民和耕牛的身影疏疏落落分布在田间,这种分布是恰到好处的点缀,如美妙画图上的点睛之笔。山间多雨,不时洒落,山民戴笠披蓑忙碌在绵绵细雨中。好一幅农耕图,诗意盎然。

田里的泥土在山民的阵阵吆牛声中被翻耕过来,一行行泥浪均匀、细密,在田里呈现肥沃的黑褐色,散发新鲜的气息。然后,泥浪被耙平,田水微波不兴,一块块梯田在春风丽日里像镜子一样平坦,静静地倒映天光云影,安详地等待插秧……

再次去上堡,已是11月。此时稻子已经收割,层层叠叠的梯田在蓝天丽日下袒露胸怀。敞坪上晒着金黄的稻谷,准备颗粒归仓。上堡人晒干稻谷,碾出晶莹剔透的大米,稍加淘洗,加适量水,就能煮出香喷喷的米饭。那米饭软糯适中,不用下饭菜,也能一口气吃一大碗。

上堡大米远近闻名,不仅可以用来煮米饭,还可加工成各种美食,其中汤皮便是别具风味的一种,既可做主食,又可做零食。

11月去上堡,新谷刚丰收,新米刚碾出,正是品尝上堡汤皮的好时候。上堡汤皮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簸箕粄、汤皮丝、汤皮片。前一种为蒸熟即食的汤皮,后两种为汤皮的干品,三者做法基本相同。先将大米浸泡一晚,第二天磨成浆。做汤皮时,舀取米浆均匀浇在簸箕上,置锅中用旺火蒸,两三分钟即可出锅。

上堡汤皮五颜六色,煞是好看。用纯米浆做的是白汤皮,加入菠菜汁的是绿汤皮,加入红苋菜汁的是红汤皮,加入黄栀子水的是黄汤皮……汤皮的颜色取决于所添食材的颜色,花样繁多,层出不穷。

在簸箕粄上撒些酸菜、豆芽、鲜笋、菇丁、肉丝、虾米,卷成筒状,可抓在手中边走边吃,既方便又美味。也可把簸箕粄切成丝,浇上酱汁、蚝油,佐以葱、姜、蒜,或干拌,或加猪骨熬成的高汤做成汤粉,无不爽滑柔韧,香软可口,十分鲜美。

2023-12-05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84432.html 1 山中的琴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