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7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聆听旅游学和声景学的交响

——旅游声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陈 一 沈 涵

旅游学是人类对旅游现象和过程的探索和理解,关注的是旅游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旅游对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声景学,探索的是声音与环境、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领域,通过“声音”交汇成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声音不再是无足轻重的背景元素,而是环境的表达、文化的载体、情感的传递,是我们感知和理解旅游地的重要媒介。因为在旅行中,我们不仅用眼睛观察世界,也用耳朵聆听世界:声音是旅游目的地不可或缺的元素,它能够丰富旅游体验、展示文化特色,同时也可能对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性产生深远影响。在旅游学中引入声景学的概念,可以丰富研究维度,通过探究声音如何在旅游中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影响旅游者的感知和体验,为旅游现象提供更全面、更深入、更准确的解释和理解,进一步推动旅游学研究的发展。

前奏:被忽视的听觉感官

人类主要依赖视觉和听觉来获取环境中的信息,研究表明,其中视觉所占的比例高达83%,而听觉则占据了11%的比例,剩余的6%则来自其他感官。从古至今因为受到“视觉至上”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只关注视觉感官,而忽略了听觉因素。但是声音与听觉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听觉不仅仅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感受环境的关键渠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了技术进步和生活便捷,但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噪音”污染。

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目的地的声音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旅游活动中,目的地声音的品质直接影响到游客的体验和感受。例如,在海滨城市旅游时,海浪声和海鸥的叫声能够让游客感受到大海的壮阔和自然之美;而在古城旅游时,传统音乐的演奏声和古建筑的风铃声则能够让游客领略到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然而如果旅游目的地的声音过于嘈杂或者缺乏特色,不仅会影响游客的体验和感受,还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所以有很多城市对噪音进行着积极的干预。例如,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市政府在市区内设置了多个噪音监测站,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降低噪音水平。此外,蒙特利尔市还积极推广音乐文化活动,通过举办音乐节、音乐会等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和旅游吸引力。又如,在日本京都地区,许多古建筑和寺庙保留着传统的钟声和鼓声。为了保护这些传统声音文化,当地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这些声音文化遗产,并定期举办相关的活动来吸引游客。

这些实例表明,对声音及由声音所构成的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有助于提升旅游体验质量。事实上,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第一乐章:声景学的缘起与发展

声景(Soundscape)中文也翻译为声音景观、声景观或者音景,是以聆听者的主观感受为中心,对人与自然以及社会有机结合后创造的声音环境进行研究的领域。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在噪音问题日趋严重的北美,加拿大作曲家、音乐家和教育家谢弗开始提倡声景,呼吁人们对居住环境中的声音予以关注。1977年谢弗撰写了《世界的调音》(The Tuning Of the World)一书,开创了声学生态学(Acoustic Ecology)研究领域,声景思想也从北美传播至欧洲以及亚洲。1982年英国成立了以维护安静社会为宗旨的团体——安静权协会(Right to Quiet Society)。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积极进行声景研究并开展多项实践。1993年日本设立了民间学术团体——日本声景协会(Soundscape Association of Japan),并出版了专业期刊《声景》(Soundscape)。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国内的声景研究逐渐在景观设计、声学设计、生态保护、文物保护、音乐传播等方面展开。

第二乐章:声景的定义

1929年,芬兰地理学家格拉诺首次使用了“soundscape”这个词来描述人们通过听觉感官感知到的环境或景观。此外,它也被广泛用来指代一个地区内声音的总体情况;谢弗提出的是一个广义的、音乐主导、环境保护指向的概念:声景即“世界的声音”;在加拿大当代媒体理论家楚拉克斯的《声学生态学手册》(Handbook for Acoustic Ecology) 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的定义中,个人或社会所感知和理解的声音环境被称为声景。

综上,目前普遍认为声景是指某个区域内的各种声音现象的总体,它反映了人类与声音以及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间奏:旅游学研究中的“声音”及声景

旅游目的地的景观组成复杂且多维,除传统的视觉景观以外,还包括声景、香景、味景等等,这些元素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旅游目的地的独特景观。声音是旅游景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且具有普遍存在性和感知强制性的特点,因为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感知系统。

声音对旅游者体验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在旅游活动中,各种声音环境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音画。当你漫步在山水之间,流水声、鸟鸣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这些自然之声构成了目的地独特的声景,增强了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或者当你步入一座古城,耳边传来的是传统曲艺的演唱声、民族器乐的演奏声、方言俚语的交谈声,这些声音都能让你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和特色。

近年来,随着旅游者对多感官体验需求的不断增长,旅游目的地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旅游景点通常以视觉景观为主打,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已经意识到,超越单一的景观设计对于增强旅游体验至关重要。他们积极投资建设互动式多感官体验项目,包括音乐实景表演、情感沉浸式互动体验等创新的旅游活动,以满足现代旅游者更广泛的感官和情感需求。

在这一趋势中,声景研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合理规划和开发旅游目的地的声音和声景资源,优化目的地环境,提升旅游体验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这也为目的地管理者提供了独特的机会,通过创造和整合目的地声景资源,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为当地经济和社区带来持续的益处。因此,在旅游研究领域,针对声音及声景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第三乐章:国外旅游声景研究

国外旅游声景研究人员对声音和声景的探索有着较早的历史,且近年来研究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国家公园、城市历史街区、城市公园等多个领域。这些研究人员积极引入了多种理论视角,比如文化人类学、民族音乐学、声学生态学、文化地理学等,实现了旅游声景研究的多视角融合。也有国外学者以国家公园为例,对旅游所带来的噪音问题以及宁静的价值和重要性进行了定量评估。他们研究了自然环境中的游客体验,推动了声景的生态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国外学者更加注重游客在旅行中除了视觉以外的多种感官体验及感官满意度,这体现了他们对人本主义理念的关注。

根据研究内容分析,国外旅游声景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五个核心领域:旅游地的噪声污染、自然宁静的价值与重要性、基于声景视角的旅游多感官体验研究、音乐旅游与音乐商品化、声景的量化与评估。

这些研究领域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我们可以通过降低旅游地的噪声污染来提高游客的体验,通过保护自然环境来维护我们的身心健康,通过多感官体验来更好地感受旅游地的魅力,通过音乐旅游来丰富我们的休闲娱乐方式,通过声景的量化与评估来更好地了解和管理我们的声音环境。

第四乐章:国内旅游声景研究

尽管国内的声景研究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与国外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研究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回溯到1988年,地理学教授叶岱夫提出了“听觉旅游资源”的概念,并探讨了这一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不过,之后在旅游学界,对声景研究的关注相对较少,主要是园林规划、景观规划和建筑等领域的学者在进行研究和探索。

近几年,随着旅游活动中的音乐及声音逐渐受到关注,声景研究也开始在旅游学术界崭露头角。现在,旅游地声景的分析与评价、旅游形象与音乐及声音的关系研究以及音乐类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主要的研究内容。

国内外研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研究领域上,国内通常关注声景资源的发现和利用,以及对旅游地声景的评估等方面。例如,如何通过声音来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或者如何评估旅游地声景的质量等。而在国外,宁静的价值评估、旅游噪音对旅游的影响和改善,以及声景视角下的旅游体验等是研究关注的重点。例如,他们可能会研究在国家公园中,如何通过降低噪音来提升游客的体验和满意度。

其次,研究视角上,国内的旅游声景研究主要从旅游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和声学生态学的视角进行讨论。而国外的研究则如前文所述,更广泛地涉及其他理论视角,如文化人类学、民族音乐学、文化地理学等。他们可能会从这些理论视角出发,去探讨声景与历史、社会等层面的关系。

尾声:国内旅游声景研究展望

随着声景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从声景角度出发的旅游研究对于打破长久以来以视觉为重心的传统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涉及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因素。而声音作为旅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营造旅游体验和传承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已有的大部分研究着重描述和分类声景,而量化分析和评价声景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未来可以进行方法论的创新,例如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声音采集和分析等多种方式收集数据,然后借助统计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对声景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从旅游声景研究的角度和内容来看,未来研究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旅游声景多感官体验研究。旅游是多感官交互作用并生成体验的过程,声音在旅游中无处不在,从风景中的自然声音到文化传统的声音,都是丰富旅游者感知的要素。了解旅游者如何感知和体验声景,可以帮助改进目的地的声景规划和设计,从而提供更富吸引力的旅游体验。二是旅游地的声景变化和发展研究。对目的地,特别是拥有独特声景元素的民族地区的过度商业化开发,可能使当地的民歌、方言、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声景要素遭到破坏。因此,研究非遗声景的开发和保护机制,有助于维护这些珍贵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双赢。三是旅游声景影响研究。采用微观研究聚焦于社区居民,通过采访和调查,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感知,了解他们对旅游声景变化的看法,可以更全面地探究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有助于制定更加完善的旅游政策和规划,以促进旅游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对于旅游声景的开发和利用也需要进一步探索。例如,如何将声音元素融入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如何通过声音来营造独特的旅游氛围等。这些探索不仅有助于提升旅游体验的质量,还可以为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声景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将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的活力,通过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和深度的旅游体验,“听,世界的声音”将成为旅行的新维度。与此相关的旅游声景研究作为跨学科探索,将不断为旅游学和声景学的交响注入新的音符。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传统音乐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感知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23BGL18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旅游学系)

2023-11-17 ——旅游声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84068.html 1 聆听旅游学和声景学的交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