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之后,我们都在探讨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问题。优秀传统文化借由好的载体更深度地融入现代生活,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张静说,唐诗与旅游结合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领域。一个地方,无论是孕育过伟大的诗人,还是诗人在这里曾经创作出伟大的作品,都可能为当地增添重要的旅游资源,当地文化和旅游人可以通过深入研究诗词文化的时代价值,以旅游为载体,更充分地展示当地的精神风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认为,唐诗和旅游有着天然的链接,尤其是那些家喻户晓的唐诗,已经成为旅游地最深入人心又潜入无声的宣传词。“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呈现了诗人高度提炼的景物之美,同时又有超脱于景物之外的思想表达,不仅能让游客更深度地感知景观本身,也会对景观背后的历史、民俗、人物产生更大的兴趣。”
“唐诗拥有广泛的大众基础,它还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旅游的种子种到很多人的心里。唐诗也是旅游景区或旅游地风景、文化的最佳代言,通过诗人高度凝练的语言,将景观之美、人文之魅以优美的诗词形式呈现,让游客在游览之余,还能更多体会景观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成就一场场叠加于自然人文景致之上的文化之旅。”吴丽云说。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沈莉表示,唐诗是链接海内外同胞、海内外唐诗爱好者的文化媒介,大家能因唐诗而产生共鸣与共情,我们要巧妙利用唐诗这个文化瑰宝,通过举办唐诗论坛、共走唐诗之路,让唐诗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纽带,成为走向世界的、打动人心的文化IP。
沈莉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就有台湾同胞提出‘跟着唐诗游浙江’的定制旅行需求。只是这样的人文线路还比较小众,旅行社一直没有大规模推广。近年来浙江积极推动‘浙东唐诗之路’建设。据我观察,‘浙东唐诗之路’更吸引自驾游、自由行游客,一些小众的主题游、研学游平台机构也在推动相关线路落地。”
“‘读李白 游神州’主题旅游线路涉及的省份众多,比单独一省的‘浙东唐诗之路’更为复杂,整合难度更大。”沈莉说,作为自驾游、自由行爱好者,她希望沿途能有统一设计、彰显唐诗魅力的路标,能提供宣传册、游玩攻略。“比如在沿途加油站,是否可以提供相关旅游手册呢?扫码阅读也可以。另外,有关方面还可以策划串联沿途各个景区、城市的打卡闯关活动,并制定具有激励性质的参与机制,让完成一定线路、沿途打卡闯关的游客得到相应证书、领取相应文创、收获相应的文旅消费折扣券等。”
沈莉表示,对旅行社来说,唐诗之旅这类产品开发难度大,也容易被同行模仿,研发者必须有毅力克服各种困难和浮躁才能做出精品。与自驾俱乐部、研学机构、文学诗社、科研院所或相关自媒体合作,更容易找到目标客户。产品的呈现可以借助外力,比如行程中安排唐诗沙龙,邀请唐诗学者、当代诗人来分享和交流。还要加强对导游的培训,提升导游的讲解质量和人文素养。
对唐诗主题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吴丽云提出五点建议。一是深挖唐诗及其背后的文化,让唐诗更好地赋能旅游发展,让旅游更富文化魅力和吸引力。二是开发更多形态的唐诗及其文化的展现和体验产品,让游客可以更深度地体验旅游地的文化之美。三是围绕不同主题或诗人、诗词形成不同风格的长线唐诗旅游产品,加大跨区域的旅游链接,让唐诗旅游成为文化旅游市场的重要产品。四是开发唐诗研学旅游产品,让更多学生了解中华唐诗文化的魅力,进而在研学中深度体验诗词和旅游之美。五是以唐诗旅游为核心,围绕诗词、诗人和旅游地人文及风景,开发周边文创商品,进一步放大唐诗旅游效应,延长唐诗旅游产业链条。
“近年来,以唐诗为主题的文旅产品逐渐走红,深层次反映了盛唐气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内在契合。”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文化规划中心主任钟晟说,盛唐是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盛的时期,唐诗所反映的盛唐气象是中国人对于国家强盛、文化繁荣的美好意象。因而,今天唐诗文旅产品的走红,实质上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大国风范的文化体现,反映在个体旅游者身上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设计开发唐诗文旅产品,在审美上要秉持中华文化底色,彰显新时代新文化的精神气质,熔古铸今,让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在文旅深度融合中实现交互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