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7日
第07版:旅游报07版

“微更新”唤醒威海百年老街

青少年在新威附路吉呈轩公益文化空间体验非遗传统技艺

□ 黎晓倩 文/摄

进入秋季,山东省威海市新威附路上的法国梧桐叶子开始变成金灿灿的颜色,阳光透过梧桐叶子洒下斑驳的光影。在这里,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或漫步街头,或坐在咖啡馆前的圆桌旁喝着咖啡。复古的啤酒屋和文创书吧、非遗工坊、涂鸦墙让这条百岁老街重燃“烟火气”成为“网红”,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目光。

作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特色街区之一,新威附路不仅凝聚着城市变迁的百年记忆,也成为威海精致城市建设下“小而美”理念的生动缩影。通过“微更新”改造提升,秉持“修旧如旧”原则,新威附路已成为街区文化、传统文化和时尚创意相得益彰,集文创咖啡、特色酒吧、创新餐饮、匠人手作等业态为一体的多功能空间,成为游客打卡的文化新地标。

传承保护 续写老街新故事

前不久,威海市公布了新一批历史建筑名单,新威附路沿街建筑等8处入选。

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威海经历了“英租时期”“解放发展”等几次较大的历史变迁。始建于1902年的新威附路体现了威海的历史特点,建筑风格多样,如英商别墅宽仁院、中共威海第一党小组活动旧址、50年代的船厂旧址、80年代的陶瓷厂等,它们寄托着老一辈威海人的记忆。

2018年,威海市启动精致城市建设,推动一批特色街区改造;2019年10月,威海市发布《发展夜间经济实施方案》,推动13个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新威附路这条百年老街的“新故事”也随之正式开启。

为保护和传承老街的历史文化风貌,提升老街的文化内涵、品质和氛围,当地街道聘请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以“威海1902”时光记忆为主题,对新威附路进行“微更新”改造。

设计团队负责人邹晓霞说:“结合历史场景与当代业态,我们的改造从尊重保护历史场景出发,整合历史与当代业态资源,对建筑风貌进行梳理,使各个年代的文化记忆落脚在新的空间形态里,做到和谐共生。”

为保护传承街区的百年历史和红色文化,当地曾成立“街区寻迹”工作专班,通过查阅党史以及走访船厂、陶瓷厂老职工等,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研。街区工作人员介绍:“在走访船厂、陶瓷厂老职工,查阅党史和相关历史资料的过程中,我们确定了‘横纵相交、红色引领’的整体打造思路,由东向西梳理了‘刘公岛—宽仁院—威海卫第一个党小组活动旧址’的历史脉络,由北向南规划了‘陶瓷文化—红色文化—船厂文化’的发展方向。”

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街区对威海卫第一个党小组活动旧址进行了复原。复原后的旧址如今已成为1200平方米的“初心·1932”红色印迹馆。展馆以“星火燎原”为主线,展出历史照片、书籍、手稿等200余件,老物件、艺术品等100余件,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百余场次,让市民游客在文化体验中,感受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也为这条百年老街注入了红色胶东文化的精神内核。

营造氛围 催生文化新空间

如今的新威附路,常年聚集着众多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他们不定期开展非遗、胶东民俗文化等体验活动,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前不久,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锔艺代表性传承人耿海胜,在新威附路陶瓷厂院内的吉呈轩公益文化空间为孩子们讲解锔瓷故事,传授锔瓷工艺。作为吉呈轩公益文化空间的负责人,耿海胜说:“借助这条老街对青少年群体的吸引力,可以让更多人关注到非遗的传承。现在,我们每年能接待学生近5000人次,也吸引了很多有情怀的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

除了传统锔艺外,吉呈轩公益文化空间内还展示着剪纸、鲁绣、木版年画、贝壳画等500余件(套)非遗作品,经常开展的手造集市、手工培训、汉服体验等系列活动颇受市民游客的欢迎。学生们在这里可以听介绍、逛展厅、玩“穿越”、当学徒,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多姿多彩的非遗魅力。

威海姑娘于嘉慧在新威附路开了一家“胶馒青年”伴手礼店铺,她最大的愿望是向全国推介胶东的传统面点。于嘉慧说:“很多年轻朋友在我的店里体验到了正宗的胶东面点文化。我们用年轻人喜欢的概念、包装方式来推介胶东面点,也和这条老街的氛围不谋而合。”

“初心·1932”红色印迹馆则设置了“百姓故事活动基地”“青少年研学基地”等实践活动场所,开发了街区共享空间、街区文创空间等10余个功能区,实现红色历史与街区文化的有机融合。

如今,漫步在新威附路街头,街道两旁的彩绘墙、“微信聊天框”创意涂鸦等,已成年轻人打卡的标配。“街区630余米长的沿街墙体涂鸦均由商户自发完成。”街区工作人员说,这里的商户和居民常年开展共绘彩绘墙、彩绘石、街区花箱小管家等文化共建活动,让街区在共治、共建、共享中提升艺术气息和人情味儿,提高旅游吸引力。

精准定位 解锁体验新场景

在新威附路街区北起点,一家以品生蚝为主题的特色商铺,白天主营文创书吧、英式下午茶,晚上经营生蚝特色简餐、格调酒吧,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在这里,散发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威海”气息的胡同小馆、充满烟火气的音乐餐厅、充满异域风情的休闲小店,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种24小时不打烊的休闲生活。

“我们通过文创设计大赛等宣传推广活动,吸引文化人士、文化项目入驻街区。为避免同质化,按照业态导入准则,我们引入了包含法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异域元素业态,聚集了文创咖啡、创意鲜花等11个大类、65家文化业态商户。同时,还引入十多家酒吧类业态,赋予夜生活全新的打开方式。”街区工作人员介绍。

重“面子”,更要重“里子”。城市化进程中,街区美化既要提升“颜值”,也要保留街区的“烟火气”,提升街区居民的获得感。新威附路改造时,为社区居民打造了六角亭街角公园、口袋公园、休闲长椅等生活休闲设施,并规范了林荫停车场,增加沿街停车位60余个,一定程度缓解了街区停车难的问题,丰富了居民休闲生活的新场景。

留住文化,记住乡愁。经历“涅槃重生”的老街,正以发展、变化、创新为注脚,酝酿芬芳、热情绽放。

2023-11-07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83822.html 1 “微更新”唤醒威海百年老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