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处南海之滨,陆地面积为17.98万平方千米,下辖21个地级市,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4个区域。其中,珠三角蜚声海内外,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东西两翼和山区腹地却长期处于欠发达的位置。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多年来,广东实施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推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
粤东西北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旅游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是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着力点。
打造粤东特色文化品牌
作为广东省第二经济区域,粤东地区包括汕头、潮州、揭阳、梅州和汕尾5个地级市,融合了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人文底蕴深厚。
千年古城,古韵悠长。近几年,历史文化名城潮州人气爆棚,五湖四海的游客赴潮州赏美景、看非遗、品美食。潮州文化出圈,与其重视非遗传承关系密切。
踏上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广济桥,两边“桥市”的非遗展演精彩纷呈,做工精美的潮绣、惟妙惟肖的木雕、悠扬婉转的潮剧引人关注。潮州在广济桥组织的“一里长桥一里市”活动,让非遗项目走进文化景点。“广济桥‘桥市’既为潮州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潮州市古城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钟敏说。
汕头“百载商埠”的美誉也吸引了众多游客,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一直是热门打卡地标。走进小公园,连排林立的骑楼映入眼帘,卤鹅、牛肉丸、蚝烙等潮汕美食琳琅满目。人们还可以到南生公司中山纪念亭、老妈宫戏台等景点游览,沉浸式感受汕头商埠文化的魅力。
揭阳以精湛的玉器雕刻技艺闻名。揭阳市阳美村用百余年的时光,打造成为全国的翡翠生产、加工基地和贸易集散中心。目前,阳美村拥有众多优质文旅资源,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阳美翡翠玉雕、国家4A级旅游景区阳美玉都旅游景区等,还有“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等。每年的玉文化节期间,阳美玉都旅游景区都会迎来大批游客。
梅州是客家民系主要聚居地之一,保存着典型的客家传统文化。目前,梅州保存较好的客家围龙屋有4367座、名人故居(旧居)422处、中国传统村落78个。
近年来,梅州积极活化客家古民居,在保护修缮名人故居的基础上,将客家民居改造为展览馆、民宿等文旅融合新空间,形成钧质楼五星级民宿、承德楼围屋酒楼、玉庭楼创客空间等一批精品民宿,让古民居焕发光彩。
汕尾作为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全国十三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依托文化优势,汕尾推出许多精品旅游线路,其中,“红色堡垒·黄金海岸”“乡土古韵·农运摇篮”“陆河红色客俗梅韵游”等入选了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为旅客打造独特的游玩体验。
今年暑期,滨海城市汕尾旅游市场表现强劲。相关数据显示,今年7月至8月,全市游客总数620万人次,同比增长228.42%;旅游总收入34亿元,同比增长183.33%。
发挥粤西滨海和乡村旅游资源优势
粤西地区海域广阔、海岛众多,由阳江、湛江、茂名3个沿海城市组成,有着得天独厚的滨海旅游资源。
以碧水蓝天为特色的阳江,是众多网红旅游城市之一,其中,海陵岛是阳江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海陵岛是广东第四大岛,享有“东方夏威夷”的美称,常年气候适宜,是广东著名的滨海度假胜地。值得一提的是,海陵岛中的大角湾以湛蓝的海水、洁净的沙滩驰名中外,是进行日光浴、海水浴和沙浴的好去处。
今年阳江深入推进“四季海陵大整治”行动,开展旅游环境卫生升级改造,实施岛内15.8公里沙滩全覆盖管理。同时,阳江通过举办南海开渔节、阳江市旅游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全力提升海陵岛知名度和美誉度。
140多个岛屿、20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面积广阔的红树林,湛江凭借着丰富的滨海和红树林资源,积极建设海岸休闲城市,成为许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湛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打造国家级旅游品牌,要加强大型文旅项目建设。”近年来,湛江大力开展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打造“红树林之城”,使其成为湛江旅游发展的重要项目。如今,在湛江绵长的海岸线上,总有一片绿意盎然。这一片片红树林守护着港城海堤,不仅是涵养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也让旅客体验自然生态的魅力。
中国荔枝看广东,广东荔枝看茂名。茂名是世界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种植面积约139万亩,年产量超50万吨,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世界的五分之一。
茂名荔枝产业不仅是推动乡村振兴重要力量,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资源。借助荔枝特色产业,茂名连续3年举办中国荔枝龙眼产业大会,以塑造“520”我爱荔IP、举行荔枝推介会等方式,进一步擦亮荔枝文化名片。此外,茂名制定荔枝树保护方案,推进种植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吸引各地游客到荔枝园打卡留念。
打造粤北生态休闲旅游高地
高山峡谷、原始森林、溶洞温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广东重要生态屏障,粤北覆盖了河源、清远、韶关、云浮4个地级市。
以粤北的资源禀赋为基础,广东提出“高质量推进粤北生态休闲旅游高地建设”。粤北各个地级市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丹霞山是广东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以丹霞地貌景观为主,内有石峰、石柱共计680多座。为探索生态旅游的新路径,韶关积极推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今年9月,韶关举办了环丹霞山自行车赛,赛道线路串联了水上丹霞、阳元山等众多景点,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近2000名选手在比赛中还能欣赏壮丽美景。未来,韶关还将举办穿越丹霞山50公里徒步赛、丹霞山马拉松赛等系列赛事活动,全力打造“户外运动天堂”品牌。
清远依托漂流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在长6063米、落差达378米的国际漂流赛场上激情驰骋,漫步峡谷栈道呼吸新鲜空气,在壮阔的大瀑布下感受夏日清凉……清远古龙峡利用漂流资源,打造了体验水上项目的胜地,成为粤北旅游产业一张靓丽名片。今年暑期,古龙峡备受追捧。
作为“珠三角后花园”,万绿湖风景区是河源发展生态旅游的一大范例。景区打造万绿湖生态保护展示厅,传播生态保护与发展理念;开展“非遗进景区”、万绿湖开渔等活动;将游客中心改造为与当地景观风貌相融合的场景体验地,增设语音讲解二维码等,全面改善服务质量。
云浮山清水秀、生态优美,乡村休闲旅游和民宿资源丰富,凭借“禅文化、硫化工、西江水、石材产业、温氏集团、南药产业”6张名片吸引旅客,助推粤北生态休闲旅游高地建设。
立足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粤东西北通过大力发展特色旅游,推动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等高质量发展,促进东西两翼和山区腹地的经济增长,加快“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构建,取得积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