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玉春
阔别三年,又一次来到重庆江津的白沙古镇,抵达时正值傍晚。古镇北望长江,南倚山岭,拥有38条保存完好的老街和超过200处老民居。奔流的长江水、潺潺的驴溪河养育着一代代白沙人,抗战文化、民俗文化、酿酒文化、影视文化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古镇乡愁融为一体,传承着白沙人勇敢无畏的生活态度与智慧。
白沙古镇是中国大后方抗战文化重镇,也是著名的抗战文化影视拍摄地。抗日战争时期,白沙古镇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经济文化,承担起拱卫重庆的重任,成为中国大后方的区域性行政、经济、文化和援战中心。镇上的朝夫咀码头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后方重要的战略运输港,运送了大量军事物资出川,并接纳了各地流亡师生来白沙躲避战乱。如今,朝夫咀码头已成为著名的抗战文化影视拍摄地,每年有近10部影视剧在此拍摄,是渝西水域罕见保存完好、现在仍然发挥作用的古码头,也是重庆码头文化的缩影。华灯初上,我们在当地人的一路指引下找到老码头时,它正披挂着厚重的历史沧桑静默在黑暗里,带着山城“老重庆”的印记,守望着白沙人的日子一天天变了样。
傍晚,夕阳染红了天,也将余晖洒进江里。我们沿江慢行,感受着江边的风和白沙人的生活。过往的人群中有跳舞的,有牵狗散步遛弯的,有摇着蒲扇纳凉的,有带着自家果树上结的成串小桂圆随缘售卖的,还有推着小车卖凉面、凉粉、凉虾等夏季消暑小食的。白沙人的生活真是好不热闹。
拾级而上,拐进古镇巷子里,城市的喧嚣被远远抛在身后,仿佛瞬间踏进宁静的梦境。我闻着老旧木门的味道,沿着青石板路上上下下、走走停停,在宁静幽深的小巷道里参观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寺院,感受朴实无华的邻里乡情,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沉淀感袭上心头。
古镇建筑大多依山傍山,南高北低,随地形高低错落、灵活多变又有机统一。镇里民居院落保存完好,风貌独特,多采用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结构,悬山式屋顶,小青瓦,粉壁墙,是典型的巴渝山地民居样式。临江一边还有一处满屋式石柱吊脚楼,高约20米。我们看到它时,它在昏暗的灯光里披着夜纱,临江静默而立,等待着、诉说着。
古镇里还藏着一座占地400平方米、气势庄严雄伟的寺院——流水寺。寺院面朝长江,坐落在离长江约100米远的陡岩壁下。清晨,山峦伴着晨雾在朝阳初露的和光中浮沉,寺里香烟缭绕,梵音清幽,叮咚的水声与木鱼声交响鸣奏,一定别有一番意趣吧。寺庙前柱上写着一副楹联,上联是“夜听流水,圆通法性归觉海”,下联为“昼看寺前,江中迂回渡人舟”。在不尽的流水声中,古寺与长江一起庇佑着白沙人安居乐业。
古镇的一砖一瓦、一花一木、一人一景,在时间流转中传承了千年,而又自然融入现代生活,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展现着鲜活独特的生命力和人间烟火气。这里的空间有一种让人舒适的节奏感和归属感,而这种独特的氛围都来自这座古镇和精神恬淡的白沙人。不自觉间,我放慢了脚步,渐渐迷失在古镇的青石巷道里,幸好有搬着小板凳坐在自家门前摇扇纳凉的当地人热心指引,我们才顺利走出巷道,马路上热闹的人声车声瞬间充盈双耳。古镇里的斑驳是岁月的痕迹,古镇里的鲜活是生活的气息,古镇里的白沙人享受着充满安宁的闲适。
清澈见底的驴溪河水加上红皮糯高粱成就白沙烧酒的滋味,小巷老街里的烟火气中都是家的味道。在白沙,不仅有美酒,还有佳肴。走累了,到江边,一壶白沙烧酒,一盘江津豆腐、油溪粑,望着奔流往复的江水感受生活的平淡与美好,好不惬意。
白沙酿酒文化源远流长,槽坊街上商铺林立,酒幌飘展,四季酒香缭绕。镇上的驴溪酒厂、黑石山酒厂、江小白和红花村甘酒仍然沿用着白沙烧酒古法酿制技艺,出产的“槽坊街”“黑石山”“江小白”“甘大哥”等烧酒清香馥郁、醇厚爽洌,深得广大消费者喜爱。除此之外,白沙臊子面、水晶凉糕、汤水豆腐脑、白沙鳝鱼面等美食制作技艺也是白沙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夜晚的白沙古镇是热闹的也是宁静的。潺潺江水赋予这片土地可动可静的品格,生活于斯的人们在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下,能如白沙烧酒般热烈地活,也能如青石巷道般悠闲地过。身为外来客,我多想再留几日,看看江边的日出,在傍晚趿着拖鞋,摇着蒲扇,穿过人群,江边纳凉,配着豆花凉糕,饮一壶白沙烧酒,向江水吐露心事,沉浸迷醉在这悠悠的岁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