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俊霖
石窟与摩崖题刻,是我国古代极具代表性的石刻艺术,当其与丹霞地貌结合在一起,则更添几分绚丽多姿。在我生活的城市江西赣州,便有一处兼具石窟与摩崖石刻的丹霞名胜,那便是通天岩。
通天岩是典型的丹霞地貌,由3个山坳和4个山脊组成。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清澈的瀑布。那水都是山上流淌下来的泉水,带给游人丝丝凉意。瀑布的另一侧,则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雕像。王阳明曾主政赣南,并在通天岩讲学。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阳明文化对通天岩的影响。
沿着石阶而上,好友们开始研究,通天岩为何叫通天岩?有学识广博的朋友说,通天岩的整体地貌和景致,可以形容为“石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即丹霞石峰像屏障一样环列周围,峰巅处有个石洞,谓之“窍”,仿佛可以通天,因而被叫作“通天岩”。听了他的解释,我们恍然大悟。
据史料记载,北宋名士阳孝本曾在通天岩隐居。通天岩岩深谷邃、山明水秀、风光旖旎,的确是隐居研学的好地方。据说苏东坡被贬岭南,路过赣州时,听说阳孝本在通天岩隐居,还曾专程前来拜访。此外,通天岩也被称为“玉岩”,清代“赣州八景”中的“玉岩夜月”,说的便是通天岩的月下美景。
深入通天岩,可见一座古色古香的广福寺。据说,该寺原名石窟寺。通天岩石窟开凿于唐代,至今仍保留着唐宋石龛造像359尊。这也是我国地理位置最南端的石窟群,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
通天岩还保存有宋代至民国时期的摩崖题刻128品。历经岁月洗礼,许多石刻已经难以辨别。朋友介绍,通天岩目前保留的摩崖石刻中,宋代有56品,明代有38品,其余的则是清代以后的石刻。有趣的是,明清时期共有70余人担任过南赣巡抚,但王阳明之后的巡抚们游览通天岩并题刻时,都不敢与他的题刻并列,以示对先贤的敬意。
经过几番找寻,我们终于在通天岩主洞忘归岩的岩额上,找到了王阳明题刻的一首五言诗:“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西林日初暮,明月来何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扫。”我想,此处名为“忘归岩”,当年王阳明来此,一定也曾被这里的美丽景致陶醉,乐而忘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