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见习记者 杨丽敏
十多天前,记者带着忐忑和不安踏上了前往山东的高铁。出发之前,记者曾有过很多疑惑:“我与相差十岁的同学们会不会有年龄代沟?我是否能够顺利与香港同学沟通?还在上高中的同学们,是否能够理解何为孔孟之乡,何为家国情怀?”
担忧,在交流中化解,香港学生对于内地的了解超出记者的想象。第一次采访香港宁波第二中学学生黄静雯前,她正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同学聊天,流利的普通话和迅速接“梗”的能力,让记者一度以为她是内地学生。不仅仅是黄静雯,来自香港伊利沙伯中学旧生会汤国华中学的学生们也擅长“5G冲浪”。该校学生郭汶琦在出发之前,就已在小红书刷到了淄博烧烤和八大局便民市场的介绍。她还是名“追星女孩”,不仅在疫情期间与全家人一同观看《甄嬛传》,还观看过多部内地“出圈”的偶像剧,在吃饭间隙,剧情成为她与内地学生交流的共同话题。“网络一线牵,珍惜这段缘”,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社交平台和网络平台的“热词”,成为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迅速熟络起来的“催化剂”。
传统文化也是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的共同话题。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均在课堂中学习过儒家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教育体系,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不同的理解,但更多的是作为中华儿女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如何取长补短、共同讲好中国故事,也成为内地师生与香港师生共同思考的问题。
5天时间,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从陌生到熟悉。他们共同拍摄照片、一同体验非遗技艺,为“我的民俗相册”留存更多专属记忆。记者也忍不住感慨,现在的“05后”好“卷”。同学们逐字逐句斟酌图片说明,甚至一度修改到凌晨两三点。但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感动,感动于同学们的认真和努力,更感动于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崇敬之心,这些文字不仅出现在记者的报道中,也将留存在记者的记忆之中。
感动,在于彼此的用心。从香港出发前,香港宁波第二中学学生冯慧欣提前为自己的内地搭档准备了专属礼物。颁奖典礼上,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学生陈嘉希用拼音标注了发言稿。
感动,也来自彼此的“双向奔赴”。出发之前,黄静雯特意学习了北京方言,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王若羲特意学习了粤语,只为能够更好地与同学们交流。5天行程中,北京学生学会“猴赛雷”(好厉害)的粤语表达,香港学生也会在吃完烧烤后说出“撸串儿”,语言不再是障碍,更多的是心与心的交流。
感动,更来自彼此对于“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我本来就是广东人”“我的妈妈是湖北人”,采访过程中,不少“港二代”都向记者展示了内地身份。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学生张弘毅是本次行程中年纪最小的同学,年仅12岁的他尽管普通话还不太流利,但是说出带着湖南口音的“弗兰”时,还是能够让人知道,他与三湘四水的深厚情缘。
“感觉是就像是家里亲戚一样,如果我们不常走动,可能就疏远了,但是如果我们经常来回走动,这份亲情就能更加深厚”,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学生韩泽萱说,通过活动,她与香港建立了更深的羁绊,也将家国情怀落到了实处,彼此之间有了具体的媒介和桥梁去感受彼此的“手足情谊”
告别齐鲁大地后,在北京举办的颁奖典礼上,韩泽萱与香港伊利沙伯中学旧生会汤国华中学学生杜锦钰演唱《千千阙歌》时,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自发在台下为其“打call”,跟着音乐一同合唱,此时,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已不分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