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郭子腾
中华大地在流水、风化、冻融、海浪潮汐及地质构造运动等因素作用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自然地貌。这些地貌在日月星辰的轮转中,在风沙江海的奔流间,演绎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7月20日,“神奇地貌”全国特色旅游资源梳理展示活动在江苏省东台市启动。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指导,中国旅游报社、东台市政府联合主办,中国旅游报社宣传推广中心、东台沿海湿地旅游度假经济区管理委员会承办,旨在挖掘好、梳理好、展示好特色旅游资源,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多出游选择。
展示一幅幅和谐共生画卷
秘境海岸、绮丽丹霞、壮美喀斯特、神秘雅丹……活动现场,有关地区代表以路演形式,介绍了地貌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铺展开来。
每年寒意渐浓时,成群结队的勺嘴鹬、黑嘴鸥纷纷飞抵东台条子泥景区“720”高潮位候鸟栖息地。“鸟儿是‘生态试纸’。2020年,我们辟出720亩区域进行微改造、湿地修复,打造了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条子泥景区自然教育导师张雯娟介绍。
“近年来,景区设置文明旅游标识牌和科普宣传栏,建成鹬见、凤栖、乐涂、共生4个展厅,引导游客了解动植物知识,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张雯娟说,“我们将继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做好全球候鸟迁飞的‘接力赛’。”
在辽宁营口122公里的海岸线上,金色的沙滩、嶙峋的礁石、红色的滩涂和翻飞的鸟浪构成了多彩斑斓的亮丽海滨。营口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邹积志介绍,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孕育了雄奇的海蚀崖岸,海蚀作用形成的大象归山、金龟探海、雄狮镇海等奇美景观吸引着省内外游客前来打卡参观。
“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是广大游客对广东韶关丹霞山的评价。“景区近年来改造旅游厕所、休憩设施,配套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加强与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等旅游资源的互动串联,打造丹霞山和红色资源串珠成链的旅游景观带。”韶关市丹霞科普研学实践中心科普导师彭露说。
甘肃张掖地区是干旱地区典型丹霞地貌的代表。张掖市平山湖大峡谷景区营销经理代玉凯介绍,景区里分布着从寒武纪到新生代各时期的岩层,层次清晰、色调各异。景区近年来发展峡谷探险、自驾越野等业态,被广大游客称为“活的地质史教科书”。
“天山托木尔大峡谷景区拥有天山南北规模最大的红层峡谷,集雅丹、丹霞地貌于一身。今年,景区新建了游客中心,丰富了沉浸式文旅业态。未来,我们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健全配套服务、提升服务质量。”新疆阿克苏文化旅游发展集团传媒公司总经理南彦龙说。
广东清远连州地下河是喀斯特地貌溶洞暗河景观,以瑰丽的石钟乳和暗河蜚声中外。连州地下河景区经理张艺燕介绍,溶洞内四季恒温,是避暑旅游胜地。“我们近期对溶洞进行了沉浸式提升,更好展示喀斯特地貌。下一步,我们将开发‘溶洞+研学’‘溶洞+康养’等产品。”
科学探知美丽中国的“本底”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条件,是开展旅游活动的载体和基础。如何保护好、利用好神奇地貌?对此,旅游、地理、规划等领域的专家普及地貌知识,解读各地资源优势,提出发展建议。
“我国是世界上地貌类型最为丰富的国家,很多地貌景观都是著名景点,如位于地势阶梯过渡地带的九寨沟、张家界等。这些地貌景观资源是美丽中国的‘本底’,一定要科学保护、适度利用,彰显国土空间的美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自豪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中心总规划师宁志中说。
“旅游开发利用前,地貌属性及类型特征的鉴定极其重要,要做好地貌遗产的旅游资源评价、容量评价,全面把握地貌遗产的景观价值、市场价值、承载能力和产品开发成本。”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张捷表示,还要规范提升地貌遗产旅游目的地的讲解词,向广大游客科普好、宣传好地貌的成因、特点、分布、景观价值。
对于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的优势和开发方向,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庆辰认为,当地气温低、温差大,红滩涂较南方色彩更为亮丽。公园还坐拥北方独有的海蚀崖等景观资源,适宜发展避暑游业态。
“雅丹地貌是典型的风蚀地貌,是干旱地区在长年的风蚀作用下形成的平行的垄脊和沟槽景观。”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屈建军讲解雅丹地貌的特征。在他看来,国内对雅丹地貌的研究起步较晚,部分地区存在“丹霞还是雅丹”的地貌认知偏差,各地应科学判断地貌类型,进而更好开展科普研学旅游。
“我国国土辽阔,多类型、多尺度的旅游资源,为多样地貌旅游提供了环境基础。应从实际出发,构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资源分析评价——资源空间格局提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科学体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英杰如是说。
“是时候去看神奇地貌了”
“来看奇石嶙峋的长白山大峡谷”“到‘国家地理读本’河北,拥抱神奇热土”“吃下这口安利,暑期打卡条子泥”“千里海岸线,山海相拥大威海”……连日来,在微博平台,“悠游吉林”“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微旅游”“文旅山东”等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官方账号发出邀请,掀起了一波尽览神奇地貌、领略自然之美的热潮。
“神奇地貌”全国特色旅游资源梳理展示活动期间,中国旅游报联动新浪微博、抖音等平台,开设“是时候去看神奇地貌了”话题,邀请用户分享地貌旅游故事,各省区市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新媒体账号也积极参与互动传播。截至7月24日,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共监测到“神奇地貌”全国特色旅游资源梳理展示活动相关信息4000余条,全网传播覆盖人次超5亿 。
“昨天我还在景区看到了极危鸟类勺嘴鹬,条子泥不愧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景区每天下午4点左右开始退潮,退潮后可以欣赏到潮汐森林,在特定区域还可以赶海呢。”博主“阿萌”受此次活动吸引,线下赴条子泥寻踪神奇地貌后,她在微博写下攻略,号召广大粉丝“拔草”。
西藏阿里札达县的札达土林霞义沟、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的白沙湖、云南丽江玉龙雪山下的蓝月湖……博主“罗嘎嘎”晒出了自驾游7年来拍摄的神奇地貌,让粉丝大呼过瘾。
在抖音平台,通过用户手中的镜头,纵贯天山脊梁的新疆库车天山神秘大峡谷、“美滴很”的陕西靖边龙洲丹霞、青海海西俄博梁地区的丹风蚀林……或色彩炽烈、或辽阔苍茫的地貌景观跃入广大游客的眼帘。“出发,开启神奇地貌寻踪之旅”正成为不少人暑期旅游的主题。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联动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新媒体平台,线上展示各地特色地貌旅游资源,科普宣传地貌的成因、特点、分布、景观价值,展现地貌旅游资源的新、奇、特、美,吸引游客线下领略鬼斧神工的地貌奇观,让广大人民群众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