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玉丽
什么样的藤,会被称为“天下第一老藤”?什么样的葡萄,又能穿越时光隧道,踏上国际舞台?带着这份疑惑,我走进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
西汉时期,张骞从遥远的西域将葡萄引入长安。经各方势力流转,葡萄作为“奇珍异果”流至上谷郡,并在此生了根,发了芽。日月更迭,万象新生,上谷郡更名为宣化,城池堡垒变了模样,葡萄藤也经历了死亡与生长。“清远楼下两天地,半城瓦舍半城绿”,是如今宣化独有的景致。
登上斑驳的古城墙,远望葡萄园,一片盎然绿意充斥视野。目之所及,交错的小路连接着红瓦农舍,比肩联袂的葡萄藤下,偶有农人在辛勤忙碌。
走进葡萄园,只见繁茂的葡萄藤叶遮住了大片阳光,只有寥寥几束阳光通过叶的缝隙照在地上,风一吹,枝叶婆娑,光影斑驳。
古老的葡萄藤盘根错节,眼前碗口粗的藤,已经分不清是哪棵葡萄的分支。好不容易穿过缝隙靠近中心处,只见更粗的藤根扎入土地之下,不断汲取着养分、水分,供给向上散发的枝叶。
北方的天气向来寒冷,是什么让小小的葡萄长成如今的“参天大树”呢?是宣化独有的漏斗式藤架培育方式。圆形的中心地带,聚集养分和水分,不仅缩小了占地面积,还将全部的藤暴露在阳光之下。圆台的藤架,既大方美观,又防风固沙。农家女主人说,她家的葡萄是祖辈传下来的,经过一代又一代培养,至今已有700余年。
700余年啊!岁月悠悠,沧海桑田。葡萄藤早已不是那个风一吹就会折断的嫩枝,那个亲手栽下葡萄的人,也早已消散在这片天地间。
一番慨叹之后,将目光转向藤架。花生大小的葡萄粒从圆台的排架上垂落而下,像是绿色天幕上调皮的星星,更像是即将绽放的绿色烟火。
“刀切牛奶不流汁。”宣化牛奶葡萄粒大皮薄肉厚,酸甜适中,早已闻名国内,享誉国际。它就像不问世事的老者,错开同类葡萄成熟季,错开中秋销售季,在深秋时方才独自绽放甘美。这种美,譬如秋露般晶莹,宛若蜡梅般淡雅。
车渐疾,景色渐远,我心仍在葡萄藤之下。待到九月,草树枯萎,寒风渐起,温度骤降之时,定要驱车再来宣化,吃刚熟的牛奶葡萄,品它独有的凉意和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