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5日
第05版:旅游报05版

桑荫下 渔家乐

□ 叶艳莉

江南有水,江南有鱼,江南有桑。水、鱼、桑,江南的三个关键字,被桑基鱼塘巧妙地链接起来,留下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的世界级农业文化遗产。

位于太湖之畔的湖州,是中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最集中、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之一,至今仍然保有6万亩桑地和15万亩鱼塘。理解了桑基鱼塘的运作原理,便理解了它为何享有“世间少有”“典范”之誉,并不能不为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模式所折服。

解析桑基鱼塘系统,最简单的方式是拆分与组合。桑,植物。基与塘,即塘基与鱼塘,人的产物。鱼,动物。洼地深挖为鱼塘,塘泥堆砌在鱼塘四周形成塘基,基上种桑,以桑养蚕,蚕沙喂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在此过程中,经由人的力量,动物与植物互生互养,桑、基、鱼、塘形成堪称完美的链接与循环。这是一个系统,是的,系统。在此系统中,一事一物皆有其用,皆尽其用。没有所谓的废物,养料与废物的界限已经被打破,事事物物血脉相融,和谐共生,进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中。零污染零排放的巧思,放到今天,依然让人击节叹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是一个人们久处其中而不觉的奇迹。而细细探究,中国“和”的智慧、“天人合一”的模式正是这个奇迹的底色。

这一奇迹的诞生,可追溯至约2500年前,甚至更早。太湖流域自古以来地势低洼,水网遍布,排涝和灌溉成为地区发展必然要解决的问题。东西向为“横塘”,南北向为“纵浦”,“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塘”。洼地水网在先民们的胼手胝足下,渐渐形成棋盘式塘浦排灌系统,也为桑地和鱼塘的连接提供了场所。桑基鱼塘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演进,及至明代末年,其生态系统已相当完善,浙江归安(今属湖州)人沈氏撰《沈氏农书》有载:“池蓄鱼,其肥土可上竹地,余可雍桑,鱼,岁终可以易米,蓄羊五六头,以为树桑之本。”稍后的农学家张履祥亦在《补农书》中对桑基鱼塘进行了概括总结:“凿池之土,可以培基。池中淤泥,每岁起之以培桑竹,则桑竹茂,而池益深矣,周池之地必厚。盖一池中蓄青鱼、草鱼七分,鲢鱼二分,鲫鱼、鳊鱼一分,未有不长。”

想一睹湖州桑基鱼塘的芳容,地处桑基鱼塘系统核心保护区的荻港村是不二选择。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株桑,桑基鱼塘在荻港村写下的大地史诗,令人惊艳。近看,一汪汪桑基鱼塘犹如一个个碧玉琢成的方盘圆盆,盛着天光云影。微风一吹拂,水波一潋滟,游鱼一往来,光影摇动,分外妖娆。暮春初夏时分,是一年中的好时光。桑葚成熟了,绿油油的桑叶下,紫红色的桑葚一簇簇地垂着,流苏一般,好看得紧。当然,也好吃得紧。远观,一块又一块桑基鱼塘相连相接,宛如片片鱼鳞相聚相拢,恍惚之间,大地便仿佛游走着一尾尾鱼了。最壮观的是俯视,从高处下瞰,千亩鱼塘纵横,无数阡陌交错,塘基上郁郁葱葱的绿植勾勒出曲曲直直的线条,村子便成了巨大的调色盘,墨绿、浓绿、翠绿、浅绿、黄绿、蓝绿……斑斓绚丽。如果有幸,能在日出或日落时遇见,有了晨光暮色的映照,那景象,怎一个“美”字了得。

桑基鱼塘的鲜活,不仅在它的形与色,还在它的声与味。它最独特的声音,是蚬壳路发出的。走在桑叶荫蔽的小道上,嘎吱嘎吱的声音让人不由放慢了脚步。一低头,却见脚下遍是螺蛳壳、蚬子壳等。这是桑基鱼塘的特别礼物。鱼塘里的螺蛳、蚬子是青鱼最喜欢的食物,螺肉蚬肉被吃完后,壳就留在鱼塘里,夹杂在淤泥中,又随着淤泥被堆到塘基上。镶嵌着螺蛳蚬蛤的桑林小路,于是成为桑基鱼塘生态实践水灵灵活泼泼的见证。仔细聆听,你还能听到蚕宝宝吃桑叶时沙沙的歌吟,听到鱼儿划过水面的声音,听到青草池塘的蛙鼓……这一切,都混合成桑基鱼塘别具风情的交响。

桑基鱼塘的滋味,更是丰富。舌尖上的荻港,主打的自然是一个“鱼”字。鱼汤饭是其中的头牌。拉网捕鱼后,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村中,村民们也不忘犒劳一下自己,一顿以鱼为主的“鱼宴”隆重登场,当地称为“鱼汤饭”。讲究的“鱼汤饭”选用当地特产青鱼为原料。这种青鱼俗称“乌金子”,相传民国年间当地青鱼行销上海,一担青鱼可换一两黄金,故名。在大锅中煮烧的乌金子,加上生姜、大蒜、葱花、黄酒、老抽、白糖等调味,鲜香肥嫩,瞬间秒杀你的味蕾。入选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荻港陈家菜烹饪技艺,亦以鱼菜为主。当年荻港女婿陈果夫的私房菜仅有20多道,发展到如今的陈家菜却已达200多道,其中鱼菜就占了70%。荻港美食里处处都有鱼的基因:馄饨里包入新鲜的草鱼肉,肉饼里混入爽滑的鲢鱼肉,粽子里裹进青鱼干去皮剔骨切成的小丁……把“有鱼则鲜”的饮食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

除了“鱼”,“桑”的滋味也是不能少的。桑陌酥、桑果糕、桑叶卷、桑果饭、湖桑茶……桑的新鲜味觉是古村带给人们的另一惊喜。

一代又一代荻港人被桑基鱼塘哺育,生产生活的诗性细节之中,处处潜藏着鱼桑文化。他们跟随鱼桑的时令与节奏安排农事活动:正月、二月管理桑树,放养鱼苗;三月、四月给桑树施肥;五月、六月养蚕卖茧,蚕蛹用来喂鱼;七月、八月鱼塘清淤,用塘泥培固塘基;年底几个月除草喂鱼,捕鱼卖鱼。扫蚕花地、蚕歌、蚕花戏、扎蚕花、渔歌、鱼舞……民风民俗民间艺术飘洒着鱼桑的露珠,变得分外妩媚。桑基鱼塘系统历史文化馆里,“利用厚生”的四字木匾成为桑基鱼塘与荻港人关系的最佳概括。

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让荻港成为作家舒乙笔下“最好的江南小镇”。古宅古桥古庙古书塾,两位状元,57位进士,200多位太学生、贡生,110位诗人,是属于荻港的风流蕴藉。来到这里,人们一定会告诉你口口相传的一句俗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中央,渔乡荻港。”人人尽说荻港好,游人只合荻港老。

2023-07-25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81408.html 1 桑荫下 渔家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