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8日
第07版:旅游报07版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马村镇石堰村

川风竹韵纸烟霞

文<朱仲祥

“砍其麻(竹),去其青,渍以灰,煮以火,洗以头,舂以臼,抄以帘,刷以壁。”这是四川夹江古佛寺“蔡翁碑”碑文中关于传统造纸工艺的高度概括。但要真正了解其中内涵,还需到马村镇石堰村走走。

去石堰村的路有两条,一条是溯石堰溪而行,一条是顺千佛岩后山的旅游公路前往。无论走哪条路,石堰村都给人养在深闺的感觉。它是一处宁静优美的传统村落,藏在青衣江东岸的茫茫竹海中,怡然自得地打发着自己的岁月。夹江人称溪流为“堰”,即沟渠之意。“石堰”之名的得来,就在于那条叮咚奔流的山溪。

我每次来石堰村,总喜欢学武陵捕鱼人,沿那条从村子里流来的山溪而行。选择这条路线进山,总有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山涧和溪水相伴而行自不必说,两边地势由相对狭窄到渐渐开阔,两岸嘉篁由稀疏到茂密,耳边鸟啼由遥远变得切近,眼前风景由平庸变得秀美,这种山行体验极具代入感,也符合我们对于自然之美的认知和欣赏过程。有人将石堰村比作桃花源,此时你不再觉得这样的赞美是夸张和矫情。

进得村来,漫山遍野的翠竹就挤占了你的视野,青山起伏之间都是竹的身影、竹的风韵。旧时夹江青衣江两岸有20多万亩竹林,后来逐渐缩小到目前的数万亩,石堰村的竹林就是其中最茂密的一片。粗壮挺拔的楠竹、秀美妖娆的水竹、温柔多情的斑竹,相聚成不同的植物群落,在古老村庄里自由生长。而最多最普遍的,则是繁育能力极强、占地面积最多,也最受村民欢迎的慈竹。山脚溪边,房前屋后,随处可见慈竹随风摇曳。小溪岸边竹亭悠然,流水之上石桥横跨,溪畔林间散落着不少农房,青砖碧瓦,穿斗结构,四方院落,自成天地。院门处的春联、年画和灯笼,把山村渲染得诗情画意。竹绕着房,房依着竹,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引人注目的还有村口那座牌坊。青灰的色彩、典雅的造型、“千年纸乡”的匾额,无声阐释着石堰村的文化底蕴。牌坊旁边正在修建新的“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该馆从千佛岩景区原址几经搬迁,最终落脚此地,馆藏丰富,特色鲜明,堪称一部立体生动的中国传统造纸史。

以石堰村为代表的夹江手工造纸产生于唐,发展于明,鼎盛于清。明代《名胜志》记载:“嘉定(夹江明属嘉定府)尖山下皆纸坊,楮薄如蝉翼而坚,质可久。”当时全县纸产量已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清代,夹江手工造纸达到巅峰,被钦定为“文闱卷纸”和“宫廷用纸”。青衣江两岸百姓祖祖辈辈靠山吃山,以纸为本,造纸是他们生存的根基。为此,当地人对造纸宗师蔡伦敬重有加,不仅在附近的古佛寺立有“蔡翁碑”,记载夹江造纸的由来和工艺,而且修建了供奉蔡伦的蔡侯庙,平日焚香进贡,礼拜不止。每逢蔡伦生日,当地还要举行庄严隆重的庙会,纪念这位造福百姓的先贤。

夹江造纸从选竹、制浆到成纸,共有四个环节72道工序,与明代《天工开物·杀青》的记载相合。如此生产的夹江纸洁白柔软、浸润保墨、纤维细腻、绵韧平整,被赞之曰:“淡画不灰,淡泼浓,浓泼淡。诗有烟霞气,书兼龙虎姿。”

石堰村有座“大千纸坊”,见证了该村与张大千的一段不解之缘。抗战时期,安徽沦陷,宣纸断源,在敦煌临摹壁画的张大千四处寻找纸源未果,最终把目光投向了夹江纸。据记载,抗战时期,夹江纸产量之多、品种之繁、品质之佳、技术之精均为四川之冠,国民政府机关和书刊报纸大多使用夹江纸。在成都“诗婢家”老板的引荐下,张大千先后两次来到石堰村,针对夹江纸拉力不够等不足,在纸浆中适当加入棉麻纤维,经过与造纸户主和工匠的反复试验改进,最终生产出以其画室命名的“大风堂”书画纸。一车车“大风堂”纸从石堰村运出,一时被许多书画家视为上乘文化用品。数十年后,远在台湾的张大千还对这段经历怀念不已。他画了一幅《墨荷》,画上荷叶如盖,荷花亭亭,盛露欲滴,摇曳生姿。画中诗云:“露湿波澄夜寂寥,冰肌怯暑未全消。空明水殿泠泠月,翠扇殷勤手自摇。”其后诗注曰:“此大风堂五十年前所制宽纹纸也,大有宋楮风韵,不可多得。”

走进位于半山的大千纸坊,一座古雅的四方院落出现在眼前,这便是张大千当年落脚的农家宅院。院落很完整,高大的门窗门柱、雕花的石础挑梁、轩敞的厅堂屋檐、高悬的楹联匾额,无不彰显着民国造纸大户的身家地位。临谷一面的客房,还保留着张大千改造夹江纸时居住的原貌。

除了大千纸坊,石堰村还散落着很多造纸作坊,有的已经作为历史遗迹加以保存,有的则是还在生产的造纸车间。

走进大千纸坊下面的状元纸厂,便可目睹最后的成纸表演。只见工匠将一宽大纸帘放进纸浆池中轻轻一舀,一层薄薄的纸浆就均匀分布在纸帘上了。轻轻将纸帘往纸墩上倾覆,一张张书画纸就叠加在了一起。最后将竹纸分别“刷”在旁边平整的纸墙上,经柔柔山风吹拂晾干,就成一张张可挥毫泼墨的书画纸了。刷纸的环节一般由年轻女人来完成。只见她们熟练地将纸墩上半湿的纸张揭起,迅速贴在专用墙壁上,再用刷子上下挥舞,将纸张刷得平整熨帖,晾干后才不会有皱褶。她们挥着刷子上下舞动,手臂舒展轻盈,腰肢柔韧优美,观看刷纸的过程,如同欣赏舞蹈。

漫步石堰,不时可见高大的篁锅,这是制作纸浆的设施之一。它们由一口直径两米的大铁锅和一个齐腰高的大甑子构成,纸农们把选好的慈竹原料放进甑子里蒸煮,再反复舂捣成浆。五六个精壮汉子站在篁锅旁,一边唱着“竹麻号子”,一边挥动木杵舂捣。蒸汽随风飘舞,木杵挥动有力,号子沉雄激越,节奏明快铿锵,场面极富劳动创造之美,引来许多艺术家采风创作。

在石堰村,常会看见一队队少男少女欢快走来,如同花朵一般开放在竹海纸乡,那便是进村开展研学活动的中小学生。他们带着好奇的目光,打量着石堰的农家院落、小桥流水,打量着起伏的竹海、古朴的作坊,纷纷在书画纸上挥毫泼墨,写下自己对中国造纸的体验和感慨……

2023-04-18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马村镇石堰村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79257.html 1 川风竹韵纸烟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