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子
一进入三门亭旁镇,一面飘扬的红旗就俘获了我的视线。哦,这是红旗吗?是,也不是。这是宛如红旗的公交站台。站台上,镂空的红色大字“亭旁1928”如火焰跳跃。红色、红旗、1928,这是解读这方土地的密码吗?
抵达包家村后,答案一步步揭晓。包家村是小镇亭旁的“心脏”,一些用来描摹亭旁的文字移到包家村身上,也是妥帖的。比如“两山亭立如天马,双溪旁流若地龙”,这既是亭旁古镇的形象勾勒,也是包家村的生动写照。黄豹山、鹤山南北相对,亭旁溪、南溪东西蜿流,“土沃风淳,可以居焉”,包氏先人从元代开始在此繁衍生息,蔚成大族。
追寻一个血缘村落的秘密,最好从当地的宗祠开始。在传统村落中,宗祠往往是全村等级最高、最气派华美的建筑,包氏宗祠也不例外。宗祠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四合院式砖木结构,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门厅、戏台、正厅,两侧为厢房。一抬眼,就被门厅的藻井惊艳到了。藻井是一种高级天花,规格较高,构造复杂,多用于建筑的重要部位,被誉为“中国古建筑最美的天宇”。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乡间祠堂,门厅居然就用上了藻井。门厅三开间,每间皆用斗栱承托藻井。藻井装饰彩画,明间彩绘双凤,次间彩绘鱼化龙,满满的都是对子孙成才的祈愿。戏台更是精美。梁檩枋柱上、飞檐翘角间,甚至斗栱上,细细密密的,全是彩画,山水、花卉、戏曲人物等等,五彩绚烂。圆形藻井用雕花板层层盘筑,斗栱层层出踩,呈六层阶梯形,通体彩绘,炫人眼目。台前石柱上刻对联:“借今人演旧事务使风淳俗美,奖善良贬邪佞惟期子孝孙贤。”把戏曲的教化作用说得明明白白。正厅高敞轩朗,柱上楹联:“受姓自楚显自宋盛自明大自清功高德厚,发祥于湘合于淝衍于临汇于宁源远流长。”“清白传家宋室龙图后裔,文章华国明朝虎榜先登。”浓缩着村庄的渊源与历史。“京兆大夫”“郡城司马”“闽广奇功”……一块块匾额高高悬挂,昭示着包氏人才辈出。
如果说一块匾额代表着一个人,那么在包家村的历史长河里,这些人就像时不时泛起的浪花。可浪花朵朵,终比不得中流砥柱。包家村中流砥柱式的人物,是包定(1902年—1930年)。就是他,奠定了村庄的底色:红色。有了他,包家村有了独特的魅力,它的名字叫“红”。
1928年5月,在亭旁,一阵枪响,拉开了一出历史剧的大幕。剧中的主角,就是包定。
1928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4月,井冈山会师,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5月,这星星之火烧到了浙江。
1928年5月20日,包定主持召开了起义负责人会议。会议决定建立红军指挥部,确定了起义的纲领口号,推选包定为总指挥。23日夜,亭旁180多名武装农民在丹邱寺集中,冒雨进军任家,火烧任家地主大院,打响了亭旁起义第一枪。26日拂晓,亭旁武装农民正式举起义旗。起义部队以红布为号,干部臂缠红布,战士襟挂红布,手持步枪、土枪、大刀、长矛,占领了亭旁。追随前来的群众有千余人,汇成一条洪流,齐集城隍庙。包定上台宣布解散当地所有反动机构,庄严宣告亭旁区苏维埃政府革命委员会成立。这是浙江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在浙江大地上,第一面绣有镰刀、斧头的红旗冉冉升起,被誉为“浙江红旗第一飘”。
这出历史剧的前传,可去包定故居看看。故居位于包家村石街路,为清代木结构合院式建筑。院内天井甚奇,有石块如笋横出。亭旁人给予奇石美好的想象,认为其应天上星宿,名“七星岩”。浙东一带称天井为“道地”,这里也就被人称为“七星岩道地”。包定天资颖异,幼时即入私塾读书,后来转入亭山高等小学学习,擅长诗词,有“亭旁才子”之称。在七星岩道地成长的包定,家境殷实,才华横溢,年纪轻轻就成了小学校长,前途光明。按照常规路径走下去,他的人生就是一片坦途。但是不,诗人心中一有家国,便自不同。“男儿贵有掀天气,浩瀚磅礴昆仑峰。”“莫作无聊不平鸣,高擎双手支祖国。”“慷慨扬鞭出里门,风萧萧兮荡乾坤。”“壮士无复儿女态,马蹄答答扑征尘。”“人为万物之灵,则固不能无鸣。”都是他心中的锋芒。这片锋芒最终引领他走向红色,发出载入史册之鸣。
见证这历史之鸣的,是村里的一所老宅,离包定故居不远。老宅始建于1924年,系民国闽皖赣五省联军参谋、江西省奉新县知事包子聪旧宅,也是亭旁起义指挥部旧址。老宅由台门、照壁、天井、正厅、东西厢房等组成。亭旁起义时,正厅为起义指挥部,左厢房为军事部,右厢房为少先部,大门左右房间为交通部和财政部。从誓师起义到建立亭旁区苏维埃政权,包定等人均在此办公。
包定公园则记录着这出历史剧的后传。包定公园修缮于2018年,内有包定衣冠冢。穿过一座题写着“赤胆忠诚”的白色牌坊,一道陡直的台阶通向黄豹山顶。烈士包定雕像就在山顶昂然屹立,目光炯炯,手持书卷,一副意气风发的青年模样。是的,是青年啊,发动亭旁起义时,他才26岁。1929年3月,包定不幸在杭州被捕。在狱中,他受到严刑拷打,依然坚贞不屈。自知不免一死,他寄望于后代,在最后的家书中留下了动人的遗言:“我在外面不易回家照顾孩子,这是你们所明白的。盼教孩子们踏着父亲的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1930年6月22日,包定在杭州松木场英勇就义,年仅28岁。塑像后有包定咏黄豹山的诗碑,碑后即为包定衣冠冢。
站在烈士墓前,感受赤子情怀。不远处,一列动车正呼啸而过。这不正是新时代的鸣声吗?是英雄曾经渴望的“自由、平等、光明、快乐的崭新社会”的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