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31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搭建平台 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以“两馆”华州创新皮影戏癸卯元宵展演为例

□ 白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2023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牢牢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的规律特点,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

2023年2月,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下简称“两馆”)举办的华州创新皮影戏癸卯元宵展演,为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借鉴。

一、以精彩展演吸引观众

2023年2月8日,农历正月十八,华州创新皮影剧团(以下简称“创新剧团”)完成了“欢天喜地闹元宵——陕西创新皮影戏专场”第六场加演。这是两馆在癸卯春节期间为展示、复现和介绍我国不同地域春节传统习俗而推出的系列活动之一。此次专场演出有《闹社火》《鹤与龟》《喜舞迎春》《老鼠偷油》《丝路风》5部作品参与展演。

5部剧作风格各异,题材多样,各具特色。其中,前两部是我国皮影戏中的传统剧目。《闹社火》以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踩高跷、耍手绢、划旱船等场面,再现了民间社火的热闹场景,具有浓郁的节日气氛。民间社火源于土地崇拜和火崇拜,是春节期间流行于民间的盛大文化娱乐活动,2006年列入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类项目。创新皮影戏中所出现的人物形象在造型方面更接近于卡通人物,影偶的色彩则更接近于当下的审美习惯。《鹤与龟》较为灵动真切地展现了鹤舞、鹤眠、鹤假寐、鹤衔龟等场面,妙趣横生。而被龟啄落的一根鹤羽、在莲叶间嬉戏的青蛙等,体现出创新皮影精细化的特征。

《丝路风》和《喜舞迎春》分别融入东西方舞蹈艺术的审美特质进行创作。《喜舞迎春》改编自歌剧《白毛女》选段,配乐选编《北风吹》等歌曲的主旋律,主要展现了扎红头绳的喜儿在雪后院外空地执扇起舞的场面。剧中使用的影人尺寸较大,且关节数量更接近真人,仅足部就分为前掌、后掌和脚踝3个部分,使之可以较为准确地展现芭蕾舞特有的基本动作,比如绷脚背、立脚尖等。《丝路风》则以敦煌莫高窟的飞天为主要角色,融入我国敦煌舞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大漠驼队、反弹琵琶、天女散花等唯美场面。

《老鼠偷油》源自民间谣谚“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其叙事情节大致为偷油的老鼠,通过与看管香油的小猫分食香油的方法,拉拢腐化对方,使小猫监守自盗,最终,老鼠被大黑猫抓住,小猫改过自新。布景中的梁柱与桌椅等布景,在造型与配色方面,具有我国古代建筑和家具所特有的典雅风格。猫、鼠等影偶的造型,则主要使用了较为流畅的曲线,一改传统影偶较为硬朗的廓形。在猫鼠共享香油后兴奋起舞的场面中,配以迪斯科(disco)风格乐段,来展现角色诡计得逞的洋洋得意。此部创新皮影戏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地将红线不可逾越的道理进行了生动阐释,犹如我国扫黑除恶工作的一抹剪影,具有较为深刻的警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而曾一度在某纪委网站热播。创新剧团计划在本年度推出具有类似深刻主题的剧作《惩恶扬善小哪吒》。

此次专场加演演出结束后,增加了演职人员与观众交流互动的环节,为观众近距离体味、观察、认识皮影戏提供了契机。

二、以博物馆旅游促进非遗保护传承

在博物馆旅游日益走入我国人民生活的今天,两馆的皮影戏展演活动,为传统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新场景,同时也丰富了博物馆旅游的观览方式和文化内涵。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影子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演唱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皮影艺人在幕后用木杆操控影偶,通过光线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创造出动态的形象”(201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它涵盖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等多个文艺门类,承载着传承民间文学、民间信仰以及民风民俗等社会功能。许多民间艺人既懂得如何操偶表演,也掌握影偶的雕刻等制作工艺。2006年皮影戏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传统戏剧类项目,含13个子项,其中4项保护地位于陕西省境内;至2021年,已扩展至37个子项。这些子项分列于第一批至第五批名录中,逐批扩展,且申报地域遍布我国大江南北。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皮影戏(华县皮影戏)”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请地区为陕西省渭南市,保护单位为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渭南市群众艺术馆、渭南市非遗保护中心、渭南市青少年宫)。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载:“华县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形成于清代初叶。因其主要流传于关中东府渭南二华、大荔一带,所以也称其为东路碗碗腔。该剧种唱腔板式齐备,伴奏乐器很有特性,细腻幽雅、婉转缠绵,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活态文化,其生存与发展需要相应的社会环境。传统皮影戏通常在婚丧嫁娶等某些特殊民间仪式或岁时节庆场合进行表演。近年来,随着民风民俗的转变与发展,传统民间仪式、民间节俗等传承的断裂,其原有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因而如何开辟和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并且在纷繁多姿的舞台艺术形式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当下皮影戏从业者不得不直面的考验。因此,两馆开展的展演展示活动,为皮影戏的保护传承发展提供了新场景。

作为国家级博物馆,两馆汇集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精品。癸卯兔年春节期间,两馆推出了一系列与节庆相关的展览与活动,较为集中地展示了体现传统春节岁时风俗的非遗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览,享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节日旅游带来的欢乐。其中,正月十四和十五两日,在多功能厅举办了“欢天喜地闹元宵——陕西皮影专场”演出,每场演出含传统皮影戏和创新皮影戏两种形式,每天3场,并进行了网络直播。应观众强烈要求,正月十七和十八两天加演“欢天喜地闹元宵——陕西创新皮影戏专场”,共6场演出。

华州创新皮影戏在保留传统皮影戏基本演出样式的基础上,融合其他多种舞台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在影偶造型、舞台布景、题材选择、表演技法、音乐配器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呈现出精细化、具象化、综合化等艺术特征,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道路上做出可贵尝试,为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也赢得了在场观众的掌声、笑声和赞叹声。精彩的皮影戏激发了观众,尤其是儿童青少年观众强烈的好奇心。演出结束后,观众纷纷走向舞台,一探究竟,甚至尝试操纵影偶,演员们则进行耐心讲解。非陈列形式的展演展示活动,为博物馆旅游提供了新内容。

三、搭建平台推动融合发展

《通知》指出,“参与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游客深度认知、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也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非遗工坊、项目保护单位等设施场所要增强互动演示、体验教学等功能,面向游客提供体验、研学等旅游服务,让游客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023年1月至3月,两馆在4层北区展厅举办“影戏人间:陕西非遗皮影展”。此次陈列展览系两馆“中华瑰宝”系列展览之一,也是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非遗保护项目之一,展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汪天稳、薛宏权等的影偶作品约200件,并在展馆内配合循环播放相关纪录片、演出实况录像片段等,为陕西皮影的集中展示与交流提供了平台,为两馆旅游提供了优质资源,与华州创新皮影戏癸卯元宵展演活动相得益彰。

除博物馆常见的陈列展之外,两馆在1层北侧开辟出北区剧场(多功能厅),为馆内“盛世重光——戏曲、音乐、民俗展演与学术讲座”常设板块开展相关活动提供空间。这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征,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具有一定表演特质且适合展演的非遗门类搭建的展演与研学平台。内设融合京派戏台及赣派乐平戏台特点的新建传统戏台、明代样式仿古桌椅等,在展示我国巧夺天工的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同时,承担着表演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功能,也为其他非遗项目学术活动的开展提供空间。比如,今年正月初五举办的“欢天喜地中国年——京味曲艺专场”,有多位非遗传承人、一级演员参与展演;今年3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主办的“身体在场——传统舞蹈类非遗学术讲座与展示”系列学术活动在此举行。

两馆还从公共服务与社会教育的角度入手,推出“遇见非遗”“传承与转化实验室·流失海外新疆石窟寺壁画临摹项目”等展示与体验活动,为广大群众在游览过程中接触、了解和体验我国非遗项目提供机会,搭建平台。例如,“遇见非遗”第二期,邀请国家级非遗项目“华县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汪天稳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汪海燕,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对“影戏人间”陈设展进行讲解,介绍华县皮影戏的历史背景、制作技法、工艺特色、经典演出剧目,展示影人制作工艺与流程、操偶方法等。在儿童青少年教育方面,两馆设置“非遗传承有我”线上主题教育栏目,邀请经过暑期培训的青少年志愿讲解员,讲述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背后的故事;举办“应时循节学非遗”二十四节气系列研学活动、“赏灯学非遗,多彩元宵节”研学活动等。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3-03-31 ——以“两馆”华州创新皮影戏癸卯元宵展演为例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78886.html 1 搭建平台 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