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8日
第07版:旅游报07版

磁石般汇聚中国文旅好故事

——第六届北京文化创意大赛综述

□ 本报见习记者 魏彪

近期,第六届北京文化创意大赛(以下简称“大赛”)颁奖典礼举办。经过激烈角逐,最终共有54个优秀项目获得专业赛道奖项,20个优秀团队获得“文化创客团队奖”。

大赛以“奋进新时代,创意赢未来”为主题,由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主办,北京市文化产业促进中心、北京歌华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文化创意项目、文化内容生产、文创产品开发、文化IP创意、创意设计服务、原创剧本创作等领域的优质企业、项目、团队纷纷亮相,开启了2023年首都文化产业发展的“开门红”。

比拼创意 增强创新创造活力

以赛激动能、以赛促提质。大赛采取“17个分赛区+15个主题赛区”全品类遴选推荐的模式,广挖优秀文创作品,在预选赛阶段共征集项目55318个,其中955个项目进入总决赛。

从大赛整体来看,讲好中国故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这一届北京文化创客不约而同的选择。如故宫博物院综合性文创项目“故宫中国节”,打造线下沉浸体验等新式文创传播平台,让故宫文化生活美学创意更贴近大众生活。团中央支持的无语别青年演讲节目《与世界说》,围绕国际话题,开展多语种传播,向世界阐释中国理念,发出中国声音。

凸显京味京韵则是大赛项目的另一特色,诸多项目在红色基因、非遗老字号、京腔京韵等方面延承创新,表现亮眼。例如仙童国际戏剧文化(北京)有限公司带来的“演艺中国故事”项目,将《上甘岭》等搬上舞台,为经典传承提供更多可能;原创话剧《狮王》则生动讲述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永寿长春白纸坊太狮的传承发展。

当然,新颖创意的背后都有强力的科技支撑。如北京河图联合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基于河图AR技术的中轴线文化遗产数字场景创意项目,让游客在中轴线数字原生世界中实现地标打卡等互动体验。

此外,诸多参赛项目还在理念、手法、体验上大胆创新,实现了跨界破圈,数字文化项目、沉浸式文旅体验、IP转化新零售等让人耳目一新。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部分公园巧妙运用自身资源优势,打造的文创空间项目格外引人注目。其中,北京市紫竹院公园打造的紫竹院友贤山馆文创空间,让公园历史资源、园林资源得到活化利用。国家植物园打造的节气昇活馆文创空间,开发了五行草本茶等产品,满足市民游客的健康需求。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介绍:“大赛已成为一块具有吸引力的磁石,汇聚了高水平的文化创意企业和前沿领域的文化创新产品,凝聚了优质文化园区、投资机构和创业服务机构,大家走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形成了聚合文创资源、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平台。”

凝心聚力 推动产业深度融合

大赛总决赛评审设置了文化创意项目赛道、文化内容生产赛道、文创产品开发赛道、文化IP创意赛道、创意设计服务赛道、原创剧本创作赛道6个专业赛道和1个文化创客赛道。

如何持续推动北京文化资源、创意人才资源、重大活动资源的互融互通,深化文化、科技、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大赛各参赛项目进行了积极探索,力求用创意赋能城市文旅发展,让文创扮靓人民美好生活。

从元宇宙、AR等数字科技到文创空间设计,从红色文化到传统文化,从艺术创作到公共空间改造……文化创意项目赛道项目展现了文化、旅游、科技、体育融合发展的创意创新。其中,北京大美山水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带来密云西线、东线红色旅游策划方案,奋勇担当讲好密云文旅故事。

参与文创产品开发赛道的文创产品不仅在形式、设计、风格等方面有新意、有亮点、有颜值、有内涵,还让传统与现代、科技与时尚在产品设计中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其中,中央美术学院师歌学生团队带来癸卯兔年主题文创设计,让传统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化IP创意赛道参赛项目融合创意创新,带来了多元化、高质量的IP文创作品,受到广泛肯定。“我们项目的作品与长城文化息息相关,旨在让更多市民游客了解长城知识、传承传统文化。” 宇宙尘埃(北京)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将明小兵形象进行了升级,陆续加入了熊猫八达、始皇、昭君、孟姜氏等新IP形象,组成‘长城天团’,继续讲好长城故事。”

原创剧本创作赛道是新设置赛道,参赛项目题材丰富、形式多样,不乏富有思想性、文学性和市场价值的原创舞台剧(话剧)剧本作品。如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带来话剧《危机》,用幽默的京味语言展现了老北京城的风土人情,塑造了一个个别有风味的北京人物。

细化服务 促进项目落地开花

本届大赛参赛作品既重创意又重落地,路演项目绝大多数自带成熟的商业计划,便于落地推广。如“兔团团”登上央视春晚,冬奥顶流续集“兔墩墩”、故宫文创“平安兔”、兔爷跨界元宇宙“元卯人”等参赛作品在癸卯新春市场上已有亮眼表现。

原创话剧《狮王》的编剧郭琰是“文化创客团队奖”获得者之一,她感慨:“大赛给我们这些走在探索路上的文化从业者提供了一个被行业、被公众看到的机会,让我们有了更多演出机会,以及与专业机构团队合作的机会。”

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促进参赛项目快速实现成果转化,打通文化创意项目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大赛搭建了“一中心、多站点”式的创业服务体系,以及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服务平台,对优秀项目进行产品、品牌、企业、人才4个维度重点孵化,通过文创产品开发平台对接市场,整合产业链关键环节头部资源形成闭环。同时,整合市区两级文化产业扶持政策,鼓励孵化中小微文化企业和创新创业项目,推动社会资本投入。

大赛通过举办“北京文创共享季”系列创业服务活动,邀请大赛各赛区的文创(文化)产业主管部门领导、专家、企业负责人、参赛企业代表等开展分享、调研、交流等活动,结合北京文化产业特色,策划、设计调研路线,为文创人才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优秀文创项目落地。

同时,北京各区也积极做好文化企业服务引导工作,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如通州区充分借助大赛平台优势,着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帮助文化企业嫁接市区资源,打造一流项目团队,孵化文化创意创新成果,为副中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顺义区以大赛为契机,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进一步激发文化领域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顺义区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2023-03-28 魏彪 ——第六届北京文化创意大赛综述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78810.html 1 磁石般汇聚中国文旅好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