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8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打造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擦亮“高含金量金字招牌”

□ 厉新建 殷婷婷

今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的公告》,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等5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

截至目前,我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数量已经达到12个。这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整体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对编织我国文化形态保护整体网络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同时,也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对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保护区可持续发展、从极具权威性的文化名片向更具含金量的金字招牌转化提出了新任务。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具有极高权威性的文化名片。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主要是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而设立,其创建要求和程序非常严格,并不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级高、数量多就能获得这个荣誉。

一方面,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必须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要满足“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要求;另一方面,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按照要求,在省区市内已实行文化生态区域性整体保护两年以上,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可向文化和旅游部提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请,条件符合后才能被批准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后一年内,要制定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实施三年后,由省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验收合格后才能被正式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并授牌。

这种层层筛选、先建后核、整体保护的流程与机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所评结果的权威性,最终入围的都是各地弥足珍贵的文化名片。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应该成为高含金量的金字招牌。有权威性的文化名片并不等于高含金量的金字招牌,两者之间必须有创造性转化的路径。只有把这些文化生态尤其是保护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利用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些资源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的作用。

一般而言,凡是需要保护的,往往都是在社会变迁中处于弱势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需要高度重视保护问题,如果因保护不力使文化生态遭到破坏将被摘牌,但是保护的方式不是给被保护对象建起一道“保护墙”,而是要在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强壮”被保护对象,最大限度地提升其自生能力和发展活力。

也正因如此,《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提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应当依托区域内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资源,开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和活态本质应持续获得尊重。真实性和排外性不应构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担忧和障碍,应努力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包容和公平经济发展,要促进并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区群体和个人可持续生活的贡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文件还指出,某些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产生的商业活动和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可提高人们对此类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并为从业者带来收益,有助于社区提高生活水平,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这也是我国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目的之一。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可在文旅融合模式上创新探索。各地在推动保护区内文化生态与旅游休闲融合发展上已经积累了不少可贵的经验,在“非遗+旅游”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这其中既有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的积极努力,也有市场主体的大力推动。比如,去哪儿网的“非遗非常潮”、同程的“非遗所思”以及抖音的“抖转新遗”等品牌活动,在传播非遗、开展非遗旅游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各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可重点围绕社会化认知、主体化利用、聚集化布局、场景化呈现、市场化意识、数字化传承、多元化转化、年轻化创新、体验化深化和现代化发展等方面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比如,在提高非遗的社会化认知方面,可以通过出政策、搭平台、建组织、评案例、做研究、推名人、搞营销等方式提升公众对非遗的了解;场景化呈现,是指非遗和旅游互为场景,在旅游中展示非遗,可以为非遗带来足够的流量,而用非遗来丰富旅游,则可以为旅游带来足够的内涵;年轻化创新,则是指随着市场主体的年轻化,非遗要在呈现方式年轻化、营销手段年轻化、参与玩法年轻化、产品线路年轻化等方面加大力度,只有“触网”才能拓展空间,用好社交媒体才能让非遗走得更远,线上线下互动、高频低频转化,才能让非遗的价值实现有更多的可能。

非遗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老百姓身边的遗产”,具有很强的可参与性、可体验性。虽然非遗本身就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但是如果没有深度研究、积极引导和有效解读,多数人就只能是看看热闹而看不懂门道。所以,在开展非遗旅游时要加强解说能力建设,让非遗能够被看见、看清、看懂。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建设3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届时,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张文化名片的社会影响力将会更大,也一定能通过各地的文旅融合创新实践让这张文化名片成为金灿灿的金字招牌,从而成为既科学保护又精准利用的典型范例。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

2023-03-28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78793.html 1 打造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擦亮“高含金量金字招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