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30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以优质语言服务提升齐鲁非遗国际传播力

□ 孟祥梅 孔亚楠

山东省作为齐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近年来一直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扎实推进资源普查、遗产保护等工作,尤其是各项非遗的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2年3月,山东省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86项,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山东不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推动齐鲁非遗“走出去”,使其充当文化使者、文明使者,走向国际舞台。而彰显齐鲁非遗的独特魅力,讲好山东故事,离不开优质的非遗语言服务。

非遗语言服务包括非遗语言服务标准化建设、非遗语言服务数字化建设、非遗语言服务便利化建设和非遗语言服务制度化建设等。

加强非遗语言服务标准化建设,提供规范保障

加强非遗语言服务标准化建设,能够为非遗国际传播提供语言资源保障。非遗语言服务标准化建设包含术语库建设、语料库建设、翻译标准建设等。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库作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的重要成果,对中华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基础的范畴、概念和重要命题进行了整理和传播。它包含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库、术语当代应用库、中医文化关键词库、典籍译本库、典籍译名库5个子数据库,提供了权威专业的多语种术语外文表达,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翻译实践和中华思想文化对外翻译标准化建设,这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际话语权和传播力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根据不同门类特征,规范建设相应术语库、资源库,搭建多语种非遗术语标准化展示和服务平台,服务非遗传承人、政府机构、文旅企业、科研院所、国内外非遗爱好者等,可以方便使用者使用、参考、借鉴,推进非遗语言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齐鲁非遗走出去、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提供语言资源保障。

加强非遗语言服务数字化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非遗语言服务标准化平台的搭建离不开语言服务数字化建设,高质量的信息化保障为非遗国际传播力的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实践支撑。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5G技术、虚拟仿真等改变了信息存储、处理、传播的媒介和方式。

非遗语言服务数字化存储。语言资源经过科学取样、解构编码,形成可检索可调用的信息,生成大规模电子文本库,为非遗语言服务技术和智能工具开发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术语库、语料库的建设在云存储、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实现了大规模、智能化、便捷化,并能根据非遗保护传承弘扬需求实现及时更新补充。

非遗语言服务数字化处理。多语种语音识别合成软件能够提供面向任意文本、任意篇章的连续语音合成,面向任意场景、时段的多语种语音识别和即时转写;外语智能翻译工具具备翻译记忆功能,可迅速调用已有的数字资源,协助译员保持译本前后一致性,避免重复性工作,提高翻译效率。

加强非遗语言服务便利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以文化为使者促进对外交流,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语言障碍。据初步统计,“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使用语言约2488种,占人类语言总数的1/3以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交流,而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语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是基本保障。

信息化时代,语言服务人才需具备多语语言能力和数字化信息处理能力。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文学、音乐、医药、艺术等多个学科门类,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应探索创新型培养模式,以“外语+”复合型、应用型跨学科人才为培养目标。同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区域国别文化,培养能够讲好非遗故事、讲好山东故事的国际化人才。

大力建设语言服务基础设施,开发语言服务机器人、多语种资讯交互平台,建立语言服务咨询平台,设立语言服务中心,开设非遗语言培训机构,加强非遗承载地多语环境建设,推进非遗术语标准化和规范化运用,提升区域语言服务能力。开发面向“一带一路”合作国家外籍友人的“中文+非遗”课程,建设对外开放的中文网络学习资源。

加强非遗语言服务制度化建设,提供规划保障

如今,城市形象、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然而,很多城市的建设规划中却忽略了城市语言环境建设。部分城市如北京为提升城市国际化服务水平,创建了有利于对外开放和交流交往的语言环境,发布了《北京市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条例》,建设用语规范、服务便利、交流顺畅的语言环境。

山东作为非遗大省、旅游大省,2021年推出黄河入海非遗之旅等10条山东省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抓住联合国确定汉语作为通用语言的契机,通过相应语言政策规划服务非遗旅游线路落地实施。尤其是语言服务本地化策略,对内开发和应用外语本地化技术,提升城市国际化形象,助力“好客山东”品牌美誉度提升;对外开发和应用汉语本地化技术,让民俗、曲艺、传统医药等齐鲁非遗走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用文化经典讲好山东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作者单位: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2023-01-30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77520.html 1 以优质语言服务提升齐鲁非遗国际传播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