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24米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恐龙生活场景的还原壁画、多达6万余件矿石标本、先进的4D展示系统、融合古蜀文明的建筑风格……历时4年建设,西南地区建筑体量较大的自然博物馆——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今日开馆。
刚刚结束的2022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明确提出,“扎实抓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这所集科普、研学、科考等教育研究功能于一体的自然博物馆,正是成都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不仅为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不断涌现的“网红城市”增添了文化的厚重,也将有效助力地区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前世今生
地质奇迹的现代延续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由成都市政府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策划、筹备、建设。要了解这座博物馆,就不得不聊聊成都理工大学的前世与今生。
1956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成都地质勘探学院;1958年11月,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并于同年9月正式挂牌。60余年来,学校先后由原地质部、原地质矿产部、原国土资源部直属,成立之初更是调集了北京地质勘探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勘探学院(现吉林大学)、交通大学等十多所院校的强大师资力量,先后开设了地质测量及找矿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系等学科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地质人才。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始建于1960年,是在中国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以地学类藏品为主的博物馆,同时也是颇具影响力的高校博物馆之一。而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正是在此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不仅继承了原博物馆藏有的6万余件古生物、岩石、矿物、矿产、宝玉石和观赏石等标本,更以现代科技为这座博物馆赋予了新时代的表达方式。
走进博物馆,巨型禄丰龙、许氏禄丰龙、巨型永川龙、霸王龙通过空间与光影的变幻让游客惊叹;远古时期的昆虫标本结合互动游戏让观众了解大千世界的昆虫乐园;声、光、电、物、景等科技手段帮助观众从化石展品中发现史前生物的秘密,探索各个物种的起源之谜……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建成不仅填补了西南地区综合类自然博物馆的空白,为广大游客和成都市民提供了一个充满趣味性、探索性、实践性与观赏性的文旅空间,更是无数地质奇迹从远古到今天的延续。
奇思妙想
蜀山蜀水的灵动演绎
还没走进馆内,宏伟奇特的建筑风格和建筑造型便让自然博物馆赚足了眼球,让人惊叹于大胆而犀利的设计理念。无论外观还是馆内,贯穿始终的“蜀山、蜀道、蜀水”文化元素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远处观之,建筑设计师将挺拔巍峨的雪山元素直接融入博物馆的外部造型,以山峰岩石的形态与蜿蜒参差的裂缝肌理表达出板块的运动与地质的变迁。全部外墙材料均选用了天然花岗石,外部纹理质感与石材的天然沉积特征相一致。为了营造出蜀山嶙峋的效果,该项目采用双层幕墙,外幕墙总面积达4.89万平方米,不同角度折面共计有70余个;同时,石材表面增加了透光孔,在夜晚好似点点繁星,象征着天体和地质存在的演变。
与此同时,建筑师将“理水引灌”的古代智慧引入博物馆的室外园区,用弯曲水流和倒影水池展现出成都平原源远流长的蜀水文化。
如果说博物馆的外观设计是在致敬“蜀山”与“蜀水”,由馆外直通二楼的玻璃栈道则充分展现了“蜀道”文化。这条通道用天桥和长廊营造出蜿蜒盘旋的蜀道意境,让游客仿佛通过古栈道直入博物馆内部,既能感受到空间的变化,也有追忆蜀道的时间变化。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50641平方米,是一座不规则形态公共建筑。建筑主体由6个单体组成,大跨度异型多折面结构展现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蜀山造型,6个单体之间的人行栈道和天桥长廊也颇具蜀道意境。
凭借着具有创意、主题鲜明的设计理念,博物馆在2020年获得第三届“优路杯”全国BIM技术大赛金奖,又在2021年斩获“中国钢结构金奖”。
有旅游业界人士在探馆时评价,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凸显“蜀文化”主题,将成为传承成都文明的有力载体,也将成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探秘馆藏
珍贵藏品的活化呈现
沿着“蜀道”走进馆内,只见馆内的展品琳琅满目,古生物、岩石、矿物、矿产、宝玉石、观赏石和现代生物等标本让人目不暇接,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更是让它们好似“活”了过来,向游客生动讲述着地质变迁的奇幻故事。
博物馆展厅面积超过1.7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总共设有六大展厅。其中,地质环境厅主要展示宇宙与地球的形成、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的形成、四川丰富的地学旅游资源、四川易发的地质灾害类型以及防灾减灾与科技应用等内容;矿产资源厅主要展示矿产、矿物、宝玉石的种类及其利用,揭示它们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龙行川渝厅依照时间顺序分别展出四川盆地的早侏罗世、中侏罗世的恐龙生态群落;探秘恐龙厅展出的是来自全球的恐龙化石,并通过骨架呈现、局部骨骼、模型、模拟场景、互动等方式试图向观众还原恐龙生前的形态和模样;生命探源厅以“发现生命的惊奇”为故事主线,探索各个物种起源;缤纷生命厅主要围绕“生物多样性”的主题,取材自然标本及其生存环境的研究成果,按物种门类陈列着各类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作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化石长达24米,真化石含量达80%以上,整体搭建由数十名工人耗费大半年的时间才得以完成,是目前亚洲保存完整度较高、体积较大的恐龙化石。
除此以外,大竹重庆鱼等大量古生物化石也堪称“地质瑰宝”。一系列高科技手段的融合运用,更是让整座博物馆变得奇幻瑰丽。
就在今天,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就将揭开神秘的面纱。她将带给世人怎样的惊喜?还是让我们亲赴蓉城,一探究竟吧。
(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