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8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彰显旅游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旅游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发挥好自身独特的价值与优势,推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成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力量

□ 熊海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强调“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旅游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构成国家文化公园功能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旅游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发挥好自身独特的价值与优势,推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成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力量。

一是坚持保护优先,在旅游活动中不断创新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与方式,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旅游活动中,文物安全是红线,文物保护是底线,不断加大保护力度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但“保护”不是束之高阁的“保存”,在依法保护管理、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需创新理念,促进文物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有机统一。既要关注文物的存在价值,更要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精神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强化古为今用,将更多的文物和文化遗产纳入旅游线路、融入旅游景区景点,“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新时代释放出蓬勃的生命力,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二是坚持以旅游塑场景,在城乡建设中推进历史文化与时代发展需求融为一体,实现历史文化的活化利用与永续传承。文化是一个城市、一个乡村的灵魂,塑造着一城、一乡的独特气质与精神。旅游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是城乡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重要场景。通过发挥旅游规模巨大、贴近大众、融入生活的独特优势,将历史文化转变成为一个个可亲、可感、可进入的体验场景,转化为符合时代要求、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能够让其成为城乡的特色标识和产业动能,在有效利用中促进保护与传承。例如,成都远洋太古里完整保留了东西糠市街、和尚街、笔贴式街等历史街道和6座传统院落,将城市历史记忆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和文旅场景之中,有效激活了历史文化的现代功能与价值,成为当地文化会客厅、外来旅客必去的打卡地。

三是坚持以旅游搭桥梁,促进传统非遗与现代生活有机连接,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以人的智慧和技艺为基础,以日常生活劳作为主要场景,以实用功能为核心特征的非遗,保持活态是其生命,服务生活是其使命。旅游是一种求新、求知、求乐的异地体验与消费行为,也是一个地方的“流量”入口。通过发挥旅游的“流量”优势,吸引人们体验当地历史、文化与民俗,是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重要媒介与桥梁。例如,当前一些地方通过建设非遗文旅小镇或街区,将非遗资源融入旅游发展,开发出“非遗+”餐饮、民宿、游乐、研学等系统性和特色化的旅游项目,立体生动地展现了非遗的鲜活样貌,让游客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增强了对非遗的体悟和热爱。

四是坚持以旅游强功能,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领域提出的原创性概念,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根据国际上国家公园的建设经验,游览休憩是其三大主要功能之一。当前,我国正在推进长城、大运河、长江、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从旅游角度而言,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要注重开发培育文化遗产研学游、古都古镇体验游等各具特色的精品线路,完善旅游市场推广体系,推进整体品牌塑造和营销传播活动,丰富具有国家代表性、文化典型性的旅游体验,将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为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成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的亮丽名片。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2022-10-18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75206.html 1 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彰显旅游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