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16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鄱阳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

鄱阳湖区宜通过建立统一高效的湖区行政管理体制、依托科技和文化推动游憩项目创新、实施以点带线的旅游产业布局战略等,规避或破除制约因素,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 唐继刚

一、鄱阳湖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与旅游开发现状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北连长江、西邻庐山。作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它在调节长江水位、涵养水源、改善周边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承载着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鄱阳湖属于季节性、过水性湖泊,“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是它最突出的景观特点。每年秋冬枯水季节,数十万只冬候鸟来到这里的浅滩栖息繁衍,使鄱阳湖成为驰名世界的“候鸟乐园”。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国家有关部门和江西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对鄱阳湖的保护力度,生态补偿、占补平衡、十年禁渔等政策的有力实施使鄱阳湖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排除今年遭遇的罕见气象干旱,鄱阳湖水质长年保持在Ⅲ类以上。包括濒危动物江豚在内的各类水生生物数量显著回升。我国现有1000多头江豚,鄱阳湖中就有接近500头。环湖冬候鸟和夏候鸟数量也呈上升趋势,例如白鹤数量由实施保护前的不足100只增长到现在的4000余只。

鄱阳湖区湖光山色,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作为曾经的黄金水道和自古以来的鱼米之乡,这里也拥有多样化的人文旅游资源,湖岸和40多个湖中岛屿上古镇、渔村、庙宇、楼阁星罗棋布,商贾文化、渔耕文化、戏剧文化源远流长。湖区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初从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组织的学生观鸟冬令营起步。经过30多年的发展,鄱阳湖已成为以观鸟旅游为主要特色,集自然观光、野生动物观赏、古迹观光、民俗体验等旅游产品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地。湖区已建成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石钟山景区、吴城候鸟小镇、忠义文化园、鄱阳湖大草原、南山风景区、台山公园7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近百个以湿地公园类、古迹类、旅游村落类为主的中小型景区景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代表性景区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年游客量曾达到200多万人次,鄱阳湖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卓有成效。2020年和2021年,江西省政府连续举办了两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周”,观鸟周的筹备和成功举办不仅提振了疫情影响下的湖区旅游业,也提升了鄱阳湖的旅游知名度和旅游设施品质。

二、鄱阳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有利于鄱阳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政府对湖区绿色发展的高位推动、湖区和周边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优良的旅游市场区位、湖区周边交通的不断优化、较好的旅游产业基础。但是与此同时,鄱阳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也面临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九龙治水”制约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效率。鄱阳湖跨南昌、九江、上饶3个地市的9个区县,如果算上青岚湖等卫星湖,鄱阳湖水域则跨12个区县。湖区设有包括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的10多个自然保护区,它们的保护地域各不相同,相互之间无隶属关系。复杂的行政区划和诸多相互独立的自然保护区使鄱阳湖的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权属复杂,旅游行政管理和生态环境管理政出多门,这既不利于对湖区旅游业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也不利于解决旅游开发、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二是旅游安全隐患制约亲水、临水游憩项目开发。尽管鄱阳湖区的旅游产品已经多元化,但仍以观光类产品为主,休闲度假类景点数量少、规模小,这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湖区存在洪灾、血吸虫病等安全隐患,限制了亲水、临水游憩项目开发。当与鄱阳湖相连的长江、赣江、信江、抚河、修水、饶河洪水同期时,湖区可能发生严重洪灾。血吸虫病在鄱阳湖局部地区仍未根除,游客接触含有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疫水有染病风险。除此之外,湖区的地质灾害、强风、水下障碍物和涡旋等因素也对旅游安全构成威胁。

三是湖岸线动态变化制约景区建设和候鸟保护。鄱阳湖的水位和岸线存在巨大的季节变化和明显的年际变化。正常年份7、8月湖面超过4000平方公里,1、2月湖面却仅约500平方公里。2007年遭遇极端干旱时湖面一度萎缩至不足50平方公里。湖岸线的动态变化极大地限制了鄱阳湖区的旅游设施建设、提高了交通网络建设成本,致使湖区旅游接待能力弱、景区景点交通联络少。湖岸的极端变化对候鸟生存和观鸟旅游也有不利影响,例如2007年的极端干旱使鄱阳湖冬候鸟数量降至不足40万只,远低于正常年份的六七十万只。

四是旅游投资不足且分散制约景区规模和等级。受历史上洪涝频繁、血吸虫病高发等因素影响,鄱阳湖所跨区县多为江西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区县政府和当地社会资本的旅游投资能力较弱,加之旅游安全隐患、湖岸线动态变化等制约因素,致使鄱阳湖对外地旅游投资者的吸引力弱于周边的庐山西海等湖泊型景区,鄱阳湖区的旅游投资总量不足。由于缺少统一的旅游规划,总量不足的旅游投资被投入到湖区各县市的诸多景区景点,致使湖区大型景区数量少、国家5A级旅游景区空缺。

三、关于推进鄱阳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在制约因素影响下,鄱阳湖区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表现在旅游产品结构仍以观光为主、湖区内部交通不便捷、旅游接待设施不足、国家5A级旅游景区空缺等方面。为了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鄱阳湖区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设法规避或破除制约因素,充分发挥有利因素,据此思路提出以下5点建议:

一是建立统一高效的湖区行政管理体制。我国正在推进的国家公园建设是破除集中连片自然保护地域行政管理分散化的有效途径,所以建议在未来把鄱阳湖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在此之前,建议江西省先行先试,在鄱阳湖区设立唯一的江西省直属行政管理机构,该机构承担地方政府和保护机构双重角色,履行生态保护与修复、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性利用、旅游业规划与管理、居民与社会经济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等多重功能。

二是依托科技和文化推动游憩项目创新。首先,建议依托地理信息技术和专业知识对湖区各点位的生物多样性、旅游安全隐患进行分析,以便为核心保护区划定、游憩项目和旅游设施选址提供依据。其次,建议依托南昌市蓬勃发展的VR产业,开发与湖区自然与文化有关的虚拟旅游项目。再次,建议设立大型江豚人工繁育基地并开发相关生态旅游项目。最后,建议把鄱阳湖的渔文化、朱元璋鄱阳湖大战等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活态展现。

三是实施以点带线的旅游产业布局战略。目前鄱阳湖区旅游业有遍地开花、同质化发展的迹象,这种布局模式不但分散了湖区的旅游投资和旅游客流,不利于生态保护、交通网络建设、旅游设施配套、旅游安全隐患规避,而且也不利于鄱阳湖与周边同类、异类高级别景区的竞争或合作。所以,建议鄱阳湖区旅游业采取以点带线的布局策略,即倾力扶持、打造少数几个旅游资源、游憩项目各具特色的高级别景区,并用便捷的航线或道路将其串接成精品旅游路线。

四是建设可移动或生态化设计的旅游设施。为保护鄱阳湖生物多样性、满足用水和航运等需求,江西省正在规划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以调节过低水位。未来工程建成后鄱阳湖水位季节变化将有所缩小,但仍对旅游设施建设构成一定阻力。建议采取两种方法予以应对:其一是建设房车营地、水上浮动码头等可移动的旅游设施;其二是基于生态设计技术建造适应不同水位的固定旅游设施,例如可在湖滩建造具有高架结构的住宿设施,以实现防洪、观鸟等特殊需求。

五是推动湖区内外精品景区的联合营销。鄱阳湖紧邻滕王阁、庐山、海昏侯汉墓、庐山西海等多个精品景区。建议鄱阳湖区内、湖区周边的精品景区建立协作平台、开展联合营销。通过旅游开发协作避免同质化竞争,通过定价与促销协作避免价格战、促销战并开展联合促销,通过联合建立销售渠道共同开拓市场。针对中远途旅游市场,建议引入“环鄱阳湖风光带”概念,对鄱阳湖区内、湖区周边的精品景区进行整体包装宣传,并在提升精品景区间交通便捷度的基础上设计、推介环鄱阳湖精品旅游路线。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2022-09-16 鄱阳湖区宜通过建立统一高效的湖区行政管理体制、依托科技和文化推动游憩项目创新、实施以点带线的旅游产业布局战略等,规避或破除制约因素,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74159.html 1 鄱阳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