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玉春
7月盛夏,怀揣着满腔热情,从早到晚赶了一天路,终于来到心中的那拉提河谷草原。草原上有个“遥远的地方”——依提根塞,我们到牧民的家中,体验毡房里的多彩生活。
清风习习,抚慰着旅途的疲惫。我站在草原上,抬头看天、看云,看远处皑皑的雪山、苍翠挺拔的雪岭云杉,看脚边的黄色小花在绿草如茵的大地上点缀着、铺陈着,热闹地携手奔向远方。我听着来自草原山林间的风声与鸟鸣、牧民的呼唤与歌声,只想静静站立着,幻想着在脚下的土地上扎根生芽,成为草原的一部分。
冬不拉声响起,热情的哈萨克族青年用传统的“恰秀”礼仪边唱边跳,边向远道而来的客人抛撒糖果,送去祝福:祝您平安幸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我在欢快的歌舞簇拥中,走进依提根塞牧民的毡房。房内光线充足,四周悬挂着色彩明丽的壁毯,地上铺着精美的花毡。近处细看,花毡上精心绣画着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各式各样寓意美好的图案,对称规整,充满草原气息,表达着哈萨克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毡房主人是个腼腆的哈萨克族小伙。他说,花毡是哈萨克族人民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制作工艺复杂,一般先通过洗毛、弹毛、铺摊、浇水、擀碾、阴干六个步骤制成毡底,然后通过擀花、补贴、密缝、绣花、漏版印花等方式勾画图案,刺绣装饰。“千针万线绣花毡”,绣一条花毡着实不易,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由于缝制密实,花毡防潮防寒,经久耐用,一条可用十多年。
我们盘腿坐在花毡上,毡房正中央的长条桌上摆满了包尔沙克、馕、奶茶、奶酪、炒米、巴旦木、核桃、杏干、葡萄干等当地特色食物。手捧温热的奶茶,加上一勺炒米,再添几块奶疙瘩,一口下去,醇厚的奶香中夹杂着米香,充盈整个口腔,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喝了一碗又一碗。不一会儿,热情好客的牧民又端来几盘热气腾腾的红柳羊肉烤串。我们在清凉舒适的毡房内,大口吃着草原上鲜美可口的羊肉,喝着奶茶,欣赏着哈萨克族热闹喜庆的婚礼仪式演出,视觉、味觉、听觉在此刻同步启动,相互碰撞交叠。这样的草原生活真是令人迷醉,让人不禁拍手叫好。
毡房主人为我们讲述了发展旅游后草原上的变化。他说,如今,草原上的农牧民搞起了马队、农牧家乐、民俗演艺等专业合作社或协会,生活越发多姿多彩,也更加富足了。看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草原,了解哈萨克族的文化、生产与生活,他很高兴,也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