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见习记者 唐伯侬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同行看到希望、看到未来,我愿意做这个行业永远的守望者。”今年5月,来自山东青岛的导游孙树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5位同行一起被评为全国特级导游。
领奖台对于孙树伟来说并不陌生,全国模范导游员、“全国名导进课堂工程国家师资库”成员、“青岛旅游活字典”……在导游一线岗位上,孙树伟坚守了33年,获得了诸多荣誉。“特级导游对我来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今后要发挥更大能量,讲好中国故事,坚守好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如今的他一如刚入行时那般坚定。
不言放弃
1989年,孙树伟还是一名工人,当他得知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启动的消息时,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这让他与导游结了缘,从此转变了人生轨迹。
虽然考取了导游证,但孙树伟的从业之路依旧艰辛。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旅游业以入境游为主,国内旅游尚未兴起。“很多人感觉看不到希望,转行离开了,但我不想就这样走掉。”
孙树伟暗下决心:必须坚持到底,做足准备。他发现青岛很多景点在书本上的介绍只有短短两三行字,便开始在完善景区导游词上下功夫。“当时没有网络资源,也缺少专业书籍,想要获取一手资料只有向当地人请教。”孙树伟就从青岛出发,蹬自行车到崂山采风,每一趟都要花费15至16个小时。找渔民、果农等“老崂山”聊天,到各村庄、景点踩点,记录所见所闻,来来回回走了3趟,孙树伟终于整理出6多万字的崂山导游词。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面对接下来没团带的困境,孙树伟一家挨一家地找旅行社。“我想应聘导游,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讲一讲。”孙树伟回忆道,从业初期,他花了很长时间自荐,却遭到了多次拒绝。后来,他买了20盘当时质量最好的录音带,把讲解词一句句录好,请旅行社收下,盼着自己的才华能早些被“听到”。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孙树伟终于接到了中国国际旅行社青岛分社的电话。“你讲得太棒了,国内旅游慢慢起步了,我们要成立国内部,你愿意来试试吗?”那一刻,孙树伟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为了做好导游,孙树伟“狠得下心”。由于当时没有电话和传呼机,带团期间,为了让客人随时能够找到自己,他几乎“长”在了宾馆,曾经一年中有328天没有回过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孙树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甚至有客人点名要他讲解。1997年,孙树伟成为全国高级导游。
不负热爱
“用脚步丈量青岛,将一街一景纵情于山海之间。他是那个最会讲青岛城市故事的人。”这是孙树伟获评青岛十大微笑人物时的颁奖词。
孙树伟告诉记者,导游要做到随机应变,把客人最感兴趣的内容讲给他们听。“必须做足准备,有时一个景点都要准备5至6套导游词备选。说教式的讲解没人爱听,导游要通过自己擅长的方式把家乡的美真真切切地展示出来。”
为了实现讲解“车到景停”的效果,孙树伟花了大量心思。一次次确认景点间的距离,根据车速和行驶路线确定讲解内容,练就合适的语速……孙树伟的准备工作会精确到讲解词的每一个字。“沿途基本每半分钟变换一个建筑,都需要卡到点上。”孙树伟说。不少游客为他竖起了大拇指,“我们非常信任孙导,就算蒙上眼睛,他也能做到准确无误。”
孙树伟发现,虽然青岛的鞋业在国内比较有名,但海外游客却不了解,他想到用报菜名的方式把各种鞋类品牌串联起来。他跑遍了青岛的各大商场,收集了200多种鞋类品牌,创作了朗朗上口的贯口导游词,后来还在全国导游词征集大赛中获了奖。
然而,香港客人听普通话讲解不太适应,团内游客告诉孙树伟,只能听懂讲解内容的30%。“为客人解惑是我的责任,一定要想办法弥补。”于是,孙树伟开始自学,仅一年时间,他就能够熟练地用粤语讲解山东的所有景点,连评书和贯口都创作出了粤语版本。
青岛消防栓的数量、道路的长度、当年高考考生的人数……入行至今,孙树伟把这些看似冷门的知识牢牢刻在了脑子里。“没有不愿听的客人,只有不会讲的导游。当导游就必须要成为一个‘杂家’。”多年以来,他从未停止积累,读书、剪报,从电视节目中和网上找热点,上一秒是趣事,下一秒或许就被他编进了导游词。
除了拥有导游身份,很多人还会用“民间厨神”来称呼孙树伟。作为全国烹饪大赛的获奖选手,他不仅把厨艺修炼得炉火纯青,还用创新报菜名的方式推介青岛美食。“我希望能把旅游与美食结合在一起,借助美食宣传青岛的文旅资源。”他说。
不惧将来
获评全国特级导游之后,孙树伟接到了济南市导游协会的电话:“孙老师,能不能让我们的金牌导游去跟您学习一段时间,感受特级导游讲解的风范。”
帮助和培养新人是孙树伟多年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早在2003年,他就成立了“孙树伟导游工作室”,不仅培养了大量导游人才,还为2008北京奥运会、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等大型活动培养了大量人才。
“我有义务去给各地的导游们讲解带团技巧、做好示范工作,让更多人讲好山东故事和中国故事,真正为客人服务好。”他说。
孙树伟告诉记者,当前形势下,导游必须做出改变。“如今,不少景区都推出了智能讲解,只会讲景点的导游未来会被慢慢取代。”孙树伟常提醒学生,在网上搜索某个词条,可能会弹出1万条解释,而导游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最精彩的内容浓缩在半分钟之内讲清楚。
眼下,孙树伟正带领团队研究“好客山东”导游服务标准。“导游带团服务要规范,要把细节做优做精,小到带团举旗时用哪只手、举旗高度、讲解时麦克风离嘴多远等。只有规范才能形成导游群体独有的风格。”
“当然,导游也要做好跨界的准备,实现‘导游+’。”在孙树伟看来,导游要成为多面手,要讲得了故事、做得了直播,跳出导游自身,用己所长、尽己所能。“比如深耕‘导游+文艺’‘导游+美食’‘导游+建筑’,发挥自身价值,赢得更大的市场。”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太多东西值得思考,获此殊荣,绝对不是自己奋斗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采访结束时孙树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