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劭辉
汝州花海穿越之旅
行程线路:林桐高速大峪站—邢窑村—弘宝汝瓷文化园—云堡妙境—汝州东郊巨紫荆大道—风穴寺—怪坡—汝瓷小镇—硕平花海—九峰山乌篷雅居民宿或温泉康养中心
线路简介:穿越多彩花海,体验汝瓷制作工艺,探秘风穴寺“七世同堂”古建筑群,入住山间民宿或温泉康养中心,品美食、泡汤泉。
最佳旅游时间:3月—6月
自河南汝州市区北行约9公里,即到中岳嵩山之阳。这里群峰环抱,风藏气聚,九条山脊像九条苍龙会聚一穴,穴内隐藏着千年古刹——风穴寺。令人称奇的是,这一带山峦绵延数十里,大多草木稀疏,只有风穴山树木茂盛,松柏蓊郁。
自风穴山门往里走,两山夹道,山间苍松叠翠,流水潺潺。步行约1500米后,“白云禅院”四个大字映入眼帘,寺门方现。风穴寺始建于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为佛教天台、临济两宗祖庭。寺庙占地50余亩,曾用“香积”“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等名,“风穴”之名沿用至今。
风穴寺完整系统地保存了后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七代建筑140余间,设计精巧,宏伟壮观,荟萃了各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集结构学、美学、风水术、建筑学于一身,融儒、释、道文化于一体,在建筑和宗教方面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被专家称为“七世同堂的古建筑博物馆”。1988年,风穴寺及塔林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中文物古迹保存完好,唐塔、北宋钟楼尤为文物精华。唐塔是为纪念该寺七祖贞禅师功德,由唐玄宗敕令建造的,塔下埋七祖舍利,故名“七祖塔”。该塔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距今已1200余年。九层密檐空心,每层挂风铃,高达24.17米。整个塔上下贯通,排空直上,刚健含婀娜,端庄寓流丽,不愧为镇寺之宝。钟楼建于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四面三层,逶迤盘空。楼内大钟重达9999斤,号称“中原第一钟”,径过四尺,铭文清晰,造型完美,悬于楼顶。悬钟木柱之粗壮,挂钟方法之奇特,给游人留下深刻印象。据说,此钟铸好后,师父对徒弟说,我要外出,三天后你再撞钟,我走到哪里,钟声就能响到哪里。小沙弥出于好奇,寺中师父刚走了三里,他就撞了钟,结果钟声只能传三里。其实风穴寺的钟声不能传得更远,大约是其身处深山,声音被群山遮挡的缘故。大钟的故事却似一个隐喻,暗示着风穴寺灵秀内敛、不为人知的特点。它就像一个腹有诗书、胸藏智慧的隐者,“历经兴亡皆如此,不随世俗变寒温”。风穴寺以其内秀淡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正如《风穴志略》上所言:“每苦纷絮,辄思避风穴,足令热者冷,浓者淡,忙者闲,烦恼者欢喜。风穴寺不可不来,不可不再来。”
望州亭为风穴寺制高点。伫立亭内,四面山光物态,尽收眼底。盛夏时节,亭顶晴空响日,亭内凉风习习,好不惬意。北望九峰如龙,岭上白云悠悠;南眺两山夹峙,一川松柏自绿;下视殿阁楼塔,覆压连绵一片。
寺后跨谷连溪,一亭一阁,曲水环流。游人至此,诗情雅意,不请自来,不觉吟咏起唐代诗人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人用色彩和声音勾勒出一幅幽深境界,与眼前的美妙意境渐渐重叠,全无差异。
千百年来,风穴寺深藏于大山,保存完好。这里古迹风景两相宜,风靡一时的电影《少林寺》中和尚平臂担水在山间奔跑、少女挥鞭在草地牧羊等镜头,都是在风穴寺实景拍摄的。如今,仍有不少影迷前来风穴寺,寻找影片中的场景拍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