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0日
第05版:旅游报05版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短视频平台影响力研究报告:短视频传递鲜活的中国传统文化

6月8日,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发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短视频平台影响力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抓取了海外短视频平台TikTok上截至2022年5月31日的数据,依据各类非遗的传播表现,汇总了十大高热度非遗。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5月31日,在TikTok上中国非遗相关视频的播放量超过308亿次,其中,武术、春节、木兰传说热度很高,受到外国网友的广泛关注。

武术高热度,花木兰受欢迎

《报告》显示,在TikTok上中国非遗热度排名靠前的是:武术、春节、木兰传说、中医针灸、京剧、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竹编、皮影戏、二胡。

在众多非遗中,武术以超过222亿次的播放量居前。春节、木兰传说的播放量分别超过46亿次、27亿次。这一系列数据都显示着中国传统文化强烈吸引着海外民众。

中国武术一直都是通过电影被很多海外民众所认识了解,而与功夫明星成龙、李小龙相关词条的视频播放量均超过22亿次。李小龙多年前接受媒体采访的片段至今仍在TikTok上流传,向海外民众传达了他的功夫哲学和人生观,即练武术、学做人都应该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

除了名人的带动,民间达人也在孜孜不倦地展示中国武术。绰号“功夫老爹”的武术达人梁长兴在TikTok上有450万粉丝,他在户外练习打拳的单支视频的播放量接近8200万次。

木兰传说在国内家喻户晓,在海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TikTok上与木兰有关的词条视频播放量超过27亿次。

《报告》中提到,1998年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让花木兰成为许多欧美年轻人的童年记忆。一些年轻人开始学习中文,上网翻阅《木兰辞》等经典文学作品,主动了解中国文化。

短视频在场感十足,激发互动

随着短视频与直播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匠人们的生活、非遗制作场景、工艺流程等,都被直观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相比文字、广播、长视频等,短视频的在场感、真实感更强,同时能给观众更深入的交互体验。

《报告》显示,TikTok上有大量的非遗传承人以及爱好者自发地分享中国非遗的相关内容,涵盖传统工艺、戏剧、民俗、美术、音乐等多个方面。一些非遗传承人及爱好者,通过短视频平台被更多海外观众所知晓。

景德镇陶艺师傅王文化制作手指头大小的花瓶、杯碗走红海外。他最小的作品直径仅有2毫米。这种脱胎于传统制陶的创新工艺,让外国网友大开眼界。王文化微陶的视频,在TikTok上单支可获得4500万次播放量,并吸引了上百位达人争相合拍。

浙江临安的潘云峰师傅,一双巧手做竹编。潘云峰竹编的视频在TikTok上受到广大海外网友的欢迎,累计播放量超过了3800万次。很多网友感叹,“潘师傅手部的准确性和移动的速度,看起来比机器还要好。”

视频里,中国手艺人展现出的精益求精、坚守传承的匠人精神得到了广大海外网友的认可。网友留言里,经常有类似“中国匠人”“艺术品”“匠人精神”等词汇出现。

科技文明走向海外,榫卯、针灸风靡

在向世界展示精彩纷呈的非遗的同时,中国的科技文明也在海外“圈粉”。

榫卯技艺利用凹凸结合连接木构件,在中国沿袭了7000余年,是我国木构技术史上一件伟大的发明。

通过短视频,展现了中国木艺结构的精巧,古老的榫卯蕴含着力学、数学、美学和哲学的智慧,严丝合缝,牢不可破,其设计思路精巧复杂。

中医作为包含着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和实践经验的,独特且内涵丰富的医学理论体系,逐步被广泛关注,尤以针灸为代表的细分领域,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应用。

加拿大注册中医师@laurel_acupuncture在TikTok上拥有180万粉丝,她经常向网友们讲解人体穴位以及按摩技艺,这些视频的播放量通常都在几十万到几百万次。

美美与共,“合奏交融”

在一些领域,东西方文化融合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胡作为我国传统的弦乐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不少海外网友也是二胡高手。

《报告》中举了一个合奏的例子:一位拉二胡的泰国网友和美国的合唱团在TikTok上隔空配合。合唱团的男生们唱完美国流行歌曲后,泰国网友拉起二胡演奏歌曲的旋律。东方的乐器和西方的音符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作为传统舞蹈的一个重要部分,龙舞具有色彩冲击力和视觉动感,一些外国友人不禁跃跃欲试。

来自乌克兰的Aleks Kost在TikTok上发布了他在武汉学习龙舞的视频,多哥的留学生奥斯汀也因龙舞走红。奥斯汀在视频中表示,自己通过龙舞结交了许多中国朋友,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在海外新媒体研究中,我们发现,视听观赏性、文化共通性、创意新奇性、互动性成为传播的关键要素。从在场感、真实感、参与度等层面,短视频这类的新兴媒介在传播传统文化中存在一定优势。”《报告》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刘志明表示。

越来越多的海外网友通过短视频了解中国非遗。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会有更多人成为非遗的记录者和传播者,为中国非遗走向海外注入更大的推力。(陶然)

2022-06-10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71844.html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短视频平台影响力研究报告:短视频传递鲜活的中国传统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