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通报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名单,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工作督查激励地方名单中,南京市榜上有名。
从2016年成为国家首批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到2020年成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再到2022年入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工作督查激励地方名单,南京文化和旅游的产业家底越发殷实,南京文化和旅游的消费市场越发庞大。
6年间,南京坚持创新驱动、示范引领,以科技赋能、金融助力,狠抓载体提质、融合更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建设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更进一步。
创新驱动
带来产业“源头活水”
作为中国古都之一,南京自古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如今,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南京正开启“典范城市”建设新征程。
53所高校、8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80多名两院院士集聚,“一室一中心”、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5家国家级孵化器、近400家新型研发机构蓬勃发展,“大学大院大所”集聚优势突出,是南京引以为傲的创新“家底”。
近年来,南京始终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2021年科技部批复《南京市加快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动方案》,肯定了南京的“创新驱动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南京旅游产业的年均增长率为13.33%,旅游项目投资额位居全省前列,2021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130亿元,旅游市场恢复快。
示范带动
推动产业“串点成珠”
从2016年成为国家首批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到2020年成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南京文旅消费市场蓬勃发展。
自2016年起,南京市政府每年持续投入1500万元用于演出剧目政府补贴,2021年,又每年追加投入500万元用于文旅展陈政府补贴。同时,建立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南京)智能综合服务平台,采取直接补贴消费者、积分奖励补贴、绩效奖励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将财政文化消费专项资金补贴给文化市场的供给端和消费端。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对票务平台和剧院剧场进行考核,谨慎用好“钱袋子”,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同时,南京坚持保护优先,加强沿江生态修复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坚持绿色为本,建成南京幕燕赏樱风光带,开通长江游轮旅游;坚持文化为魂,举办长江文化节,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让更多历史文化资源亮出来、活起来,长江经济带成为以文塑旅、以文兴业的示范带。
在江宁区、秦淮区,自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来,探索出一条“规划先行、考古前置、区域评估、协调跟踪、服务引导”的重大文旅项目服务保障机制,华侨城、金陵小城、南京城墙博物馆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相继建成,基础服务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集聚效应强劲释放。
科技赋能
升级产业发展引擎
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
系统谋划。南京以“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和“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中心”为目标,将文化产业纳入全市“4+4+1”主导产业体系,把“文化科技融合”写入市委“1号文件”。确立了南京高新区、建邺区新城科技园等5家示范分基地,深耕各自的产业重点领域,形成一条纵跨长江南北、紫金山内外的城市“文化外环”。
要素共享,夯实基础。南京制定数字文化、智慧旅游建设标准,完善在线预约、客流监测、智能导览等功能,南京等级景区全部实现预约入园,有序推进文旅场所“多码合一”、数据互联共享。“南京市乡村旅游大数据服务平台”“南京市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智慧旅游系统建设应用”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文旅浦口云”等4个项目入选2021年度江苏省智慧文旅示范项目,智慧文旅服务走在全国前列。
以点带面,推动科技链与产业链有机结合。南京以科技促进文化和旅游生产方式、体验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模式的创新。“南京大报恩寺景区数字光影技术应用示范”“白鹭洲公园沉浸式夜游项目”2个项目入选2021年度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储备库;“南京百音高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景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入选2021年度江苏省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研发中心推选名单,全国和全省数字文旅市场频现“南京力量”。
金融助力
护航产业行稳致远
金融供给不“掉链子”,企业发展才能不被“卡脖子”。“十三五”以来,南京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文化与金融合作政策,并于2013年11月成立了文化金融服务中心。
中心通过融资服务、项目对接、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征信服务、资金支持等创新方式服务文化企业,入选原文化部《全国文化系统优秀调研成果选编》,入选中宣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百例”。自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入库企业已超3100家。
这两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带来的冲击,南京把促复苏与增后劲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出台“稳企十条”等金融纾困惠企政策。截至2021年12月,已向企业发放20亿元专项再贷款资金;减免相关企业房产和土地税收2.49亿元;发放5000万元电子消费券,激发消费活力,有效帮助企业纾困。
线上,南京打造了集项目库、企业库、园区库、金融库于一体的“南京文化融合创新服务平台”;线下,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不断升级,双线协同,有效衔接政府、金融机构和文旅企业三方需求,促进文化和旅游投融资政策顺畅落地,为企业创新升级带来金融活水。
载体提质
厚植产业生长沃土
产业园区为企业孵化“筑巢”,为企业腾飞“添翼”。南京2021年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评选认定结果显示,全市市级以上各类文化产业园区达到145个,比2015年增加109个,其中国家级12个。2021年全市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入驻企业数同比增长72.3%,吸纳就业人数同比增长19.8%。
街区、集聚区激活产业链条,拓宽产业边界,结下累累硕果。“南京市秦淮区”“南京市玄武区”“南京市鼓楼区石城虎踞文旅休闲区”3家单位成为首批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南京夫子庙步行街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一村一品”抓特色,“分区规划”抓落实,形成农业观光、休闲体验、康体度假、旅居疗养等业态体系,打造石塘人家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7个,乡村民宿300余家,满足游客“自驾、短途、微度假”需求,2021年接待游客量恢复到疫情发生前水平。
融合互促
搭建产业新场景
南京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新场景”领域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
在南京,“老街变网红”的小西湖景区、以六朝文化为主题的金陵小城等新“网红打卡地”,南京旅游集团熙南里街区大型实景360°全沉浸式互动演出《南京喜事》、夜瞻园实景园林演出、江苏园博园的崖壁电影等文旅消费新场景,备受游客喜爱。
同时,南京特色文旅商店、南京特色文旅商品研发基地、南京特色文旅商品街区建设持续推进,南京特色文化和旅游商品信息管理系统和移动端小程序功能持续完善。
“高质量发展要在多重目标中寻求最优解。”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梧桐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子敏说,“一直以来,南京深挖文旅资源,培育消费新动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有竞争力和持续性的发展之路,为推动本地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张甜甜 祁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