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峰
浙江乐清的雁荡山名气很大,素有“海上名山”之誉,自唐宋以来,游者云集。它的幽、奇、险、峻也深深地吸引了我,召唤着我前往。真正来到雁荡山,像进入了如梦似幻、灵奇缥缈的世界,让我沉醉不知归路。
雁荡山的名称本身就充满诗意,据说其“岗顶有湖,芦苇丛生,结草为荡,秋雁宿之”,故名雁荡,这更加勾起人们对它的向往。最早知道雁荡山,是因为唐末僧人贯休的两句残诗:“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明代的徐霞客更是三次光临雁荡山,他“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形容玉女峰“顶有春花,宛然插髻”。
雁荡山山峰众多,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立,如剑之出鞘,如帆之远扬,如旗之乍展,如玉女之晨妆,如老妪之提携,如牛之望月,如龟之蛰伏,如鹤之展翅……峭立亘天,绝不雷同,而且步移形换,妙趣无穷。正如宋人沈括所言:“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云雾飞来时,恍若仙境,仿佛有仙人居住其间。
灵峰与灵岩、大龙湫并称“雁荡三绝”,是雁荡精华所在。灵峰最出名的是夜景,白天形态万千的山峦和奇峰怪石在夜色的映衬下,如同一幅幅黑白相间、疏密有致的山水画,散发出神秘色彩。傍晚时分,夜色渐渐涌来,信步走在幽静的林间小道,山风徐徐吹来,像一双手在温柔地抚摸你。鸟鸣山涧,空谷回音,一种久违的轻松写意从心底深处蹦出。
在暮色苍茫中远望,两峰拔地而起,中有间隙,至顶又合拢,行如合掌,可称之为“合掌峰”;站在峰下,仰头翘望,山峰却成了展翅欲飞的雄鹰,那一对巨大的翅膀拍打着云彩,好像要从山顶俯冲下来,可以改称“雄鹰峰”;再往前走几步,从正面凝视,它又成了两个巨人的侧身黑影,像一对恋人,久久地依偎在一起,又可称作“夫妻峰”了,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在灵峰底部,有一道裂缝似的狭长形山洞,谓之观音洞。洞里倚势造了九层楼台佛阁,飞檐雕栏,极具匠心,与天然洞穴融为一体,为雁荡山第一洞天,经年香烟缭绕。从洞口进入,需登上300余级楼梯,方可到九重“一线天”。每一层都有佛殿,且一层比一层奇幻。九层大殿更令人惊叹,三面石壁嵌着五百尊罗汉像,中间供奉着观音佛像,洞内有“漱玉”“石釜”“洗心”三泉,向阳的一面是狭长的洞口,外望的天空像一根碧玉簪,称为“碧玉天”。漱玉泉水珠帘般地从洞顶飘洒下来,在夕阳中形成迷人的光环。凭栏俯视,有凭虚御空、恍若飞仙之感。远眺洞外,豁然开朗,奇峰突起,卓异多姿,万千景象尽收眼底。
大龙湫瀑布是雁荡山最美的所在,也是不得不去的地方。一路上变化多端的山峰、石头形成不同的风景,让人目不暇接。蓦然,轰鸣声传入耳际,只见一条银色的玉带自虚空处飞流下泻,飘飘荡荡,雄浑磅礴,气势惊人。徐霞客在其游记中写道:“龙湫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颇令心目眩怖。”瀑布飞到半山之间,被迅速拉长,化作无数箭头和银蛇向下奔窜,却又立即飘散开来,化为丝丝缥缈的水雾,轻灵地飘舞而来。那水雾洋洋洒洒、重重叠叠,层层交加,追逐翻腾,初始的紧迫感也跟着消散,演变为一种轻盈、柔和而甜美的姿态。在阳光和风的作用下,时而飘逸轻灵、烟雾迷蒙,时而彩虹幻现、七彩斑斓。站在瀑布之下,顿觉神清气爽,飘飘欲仙。这气势磅礴的瀑布,似乎唤醒了山的灵性,似乎这山就要飞起来了、飘起来了一样,让人感觉这翠绿笼罩的雁荡山,就是一个活脱脱的鲜亮生命。
灵岩古寺背靠灵岩,寺以岩名,建于宋朝。寺院四周怪石罗列,岩峰雄奇。古寺掩映在拔地参天的银杏树丛中,飞檐翘出,一派静谧清幽。徐霞客曾赞曰;“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置身其间,冲一杯云雾绿茶,闲坐寺前,看云雾缭绕、山峦叠翠,顿觉情思飞扬,沉醉于自在轻松之中。
休息够了,自在足了,沿右侧斜径往小龙湫。一条流水清澈的小溪婉转曲折,琮琮琤琤,这份自然的清丽让人无比留恋。峰回路转处,岩上“小龙湫”三字赫然入目,一条百米飞练高挂前川,如云似烟。同大龙湫的雄浑壮观相比,小龙湫可谓清秀迤逦,但其气派同样不凡,其神韵同样让人感叹,如轻烟薄雾般笼罩着我,让我尽情感受它带来的清爽与幽美。
仙游雁荡山,我恍然明白了游山一定要有悠闲的心情,脚步也是悠闲的,看看、想想、停停,“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样不仅能看出山的形态、山的神魂,还能获得一种从烦琐和苦闷中解脱出来的自在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