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18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湖南科技学院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

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专业人才

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师生团队在邑口村开展旅游资源调查和规划帮扶 黄渊基 摄

□ 本报记者 王诗培

今年春天,香江旅游公司正式投入经营。该公司由湖南科技学院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的师生乡村振兴“微旅游”策划团队,协助湖南省永州市大夫庙村通过“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其中村集体占股10%)组建。村里新建成的集餐饮民宿、水上游乐、水果采摘、农耕体验等项目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势头良好,试营业几个月以来,旅游综合收入已突破60万元,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

近年来,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通过教学活动、科学研究、竞赛项目、就业创业、科教平台、师资队伍、咨询服务、规划实践、教改实验、党建思政十个方面,推进高校旅游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旅游服务乡村振兴之间相互促进,有效解决了“人才供需”不对称和“教产衔接”不匹配的问题。

培养应用型人才

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共有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三个专业,多年来一直以培养航空业国际化高端服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式着力解决人才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

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院长黄渊基介绍,学院以“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为基石,经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创新构建“五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高校、家庭、企业、协会、基地”“五位一体”,“入学教育、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毕业教育、跟踪教育”全程贯通,“理论教学、实践强学、自主研学、网络助学、合作促学”全方位协同,“三全育人”理念贯穿实践育人始终。

基于产教深度融合大背景,学院坚持学科建设与产业政策的融合、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的融合、课堂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融合、基础理念与人文素养的融合以及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创新建立“9C合作”育人的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文化共融、人才共育、专业共建、过程共管、课程共研、教材共编、师资共用、成果共享、发展共赢”,实施校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合作,将“三全育人”和实践育人落到实处。

两年来,学院参与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株洲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永州市文化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与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永州市零陵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连村联创”示范片总体规划、永州市零陵区潇湘文化旅游度假区策划、永州市零陵区夜间经济发展策划与推广等,服务地方实践数十次;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学生荣获湖南省大学生旅游专业综合技能大赛、湖南省大学生酒店管理商业策划创意大赛、湖南省“诗与远方,与法同行”主题演讲比赛、永州市旅游形象大使暨“金牌导游”(双牌赛区)大赛、“青春心向党”建党100周年合唱比赛等诸多比赛荣誉;学生参与有关农村减贫和乡村振兴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教改项目、横向咨询、规划策划、行业服务等300余人次,撰写与乡村相关的毕业论文100余篇。

实地学习收获多

黄渊基介绍,为了实现人才培养与乡村发展共赢,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的师生多次利用假期前往学校乡村振兴对口支援帮扶点——江永县桃川镇邑口村以及零陵区香零山村、大夫庙村、永连村等地开展旅游开发帮扶。

40多名学生参加了历时一年半、总计行程几千公里,对株洲市所辖103个乡镇1387个行政村开展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调查。有学生表示:“参与项目让自己更深切、更直观、更实在地感受到了乡村的魅力,也增强了进一步学好专业知识、贡献乡村发展的意愿和信心。”

2021年,学院组织青年教师团队和学生一起到大夫庙村考察、调研。师生们发现,大夫庙村距离零陵区很近,产业发展精细、旅游资源精美、文化资源精致,很适合短小精微的“微旅游”,于是第一时间为大夫庙村明确了零陵古城“后花园”的“微旅游”形象定位,同时着手为大夫庙村进行乡村“微旅游”策划和乡村振兴产业规划。

驻村帮扶队队长、湖南科技学院毕业生何剑带领师生团队,协助村支两委通过村公示栏、广播、微信群、标语等宣传乡村振兴,营造乡村振兴氛围;协助组织村支两委、党员及村民代表、致富能手等召开座谈会,充分研讨发展现状和预期目标。通过多轮碰撞,决定组建香江旅游公司,全力推动乡村“微旅游”发展。师生们还给全村做了旅游公共服务的整体设计,旅游交通、游客中心、旅游标识牌、旅游厕所、停车场、“农村味道”民宿和餐厅等陆续建成,一个像模像样的乡村旅游点呈现在游客面前。

师生们因地制宜筹划了休闲度假、水上游乐、农事体验、水果采摘、观光摄影、网红打卡、拙岩探秘等一系列乡村微旅游业态;推出了“春踏青、夏亲水、秋赏桂、冬静心”的四季乡村微旅游体验型产品;规划培育乡村漫游、湘江水游、拙岩文游等乡村微旅游线路和零陵古城—柳子庙—大夫庙一日游线路,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同时,永州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湖南省信用联社永州办事处作为大夫庙村乡村振兴的定点帮扶单位,与师生团队一起进行了谋划,确立了“湘江西源 在水一方”作为村微旅游宣传品牌,通过广泛宣传,吸引更多人到大夫庙村感受乡村振兴的魅力。

通过组织学生深入乡村旅游点考察学习,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茶旅融合推进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研究与实践——以永州市为例》项目,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出发,以点带面,通过田野考察、问卷调查、走访调研等方式,对永州茶产业、旅游业、茶旅融合、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等问题开展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形成了“茶旅融合助推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地方脱贫攻坚战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团队成员参加湖南省第五届大学生旅游专业综合技能大赛获得三等奖;参加第十三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二等奖;参加“国青杯”第十三届山花导游风采大赛获得优胜奖。

为乡村振兴服务

学院积极鼓励毕业生、教师走上“下乡路”,助推乡村振兴。黄渊基介绍,湖南科技学院学生彭武科毕业后就在乡村创业,在永州农村建立了柑橘种植基地,现在不仅基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供应方,彭武科本人还获得“永州市十佳新型农民”称号。“彭武科扎根乡村,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1000余亩的柑橘种植基地,希望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5月,受湖南科技学院委派,谢韶光正式入驻邑口村担任乡村振兴工作队第一书记。为了给村里干实事,他每周都会花上3天时间走村寨、进农家、访百姓,带着2名队员走遍了4个村民小组、276户家庭,摸清了村内所有监测户、边缘户、低保五保户及其他特殊群体的家底,并以此制定了“一户一策”的帮扶方案。

同时,谢韶光努力推进邑口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提供了硬件支撑。他为村里争取了150万余元的人居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目前邑口村的干道巷道硬化率达95%以上;全村1243人全部能喝上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空心房改造率达100%;共建成标准化污水处理四格池55个,50吨污水处理能力总处理池1个,村内所有污水尾水排放全部实现入管并网。

谢韶光还积极筹措资金10余万元,采购碧桃、红梅、观赏型黄花菜苗1万余棵株,对主干道两侧、村组空地绿化美化,提升乡村“颜值”。现在的邑口村是“处处有美景,四季有花开”。2021年,邑口村先后获得“湖南省村庄清洁行动示范村”“永州市美丽乡村”“永州市卫生村”等荣誉称号。

为进一步夯实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基础,谢韶光积极想办法、找门路,多方奔走争取建设资金,向湖南科技学院、市县各部门寻求资金支持和项目合作。截至目前,邑口村已争取了产业发展资金200余万元,涵盖机耕道修建、腐竹厂提质改造、电商平台建设等多个急需紧缺项目。联络对接湖南科技学院10余批实地考察团队,为村里的产业发展、人才培训、农业种植、设计规划、技能培训等提供发展思路和技术支持。

黄渊基表示:“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努力把一篇篇论文写在大地上,一份份成果应用到扶贫中。”例如,课题成果《依托数字技术加强女书文化抢救整理和保护传承》得到了湖南省政协领导的批示肯定,为江永县女书园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咨询参考。

2022-04-18 王诗培 湖南科技学院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70587.html 1 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专业人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