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顺荣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至今承继着许多古人的风俗习惯。大量描写清明习俗的诗词就足以佐证这一点。
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自古以来,国人就有清明扫墓祀祖、缅怀先辈、追悼亡灵的习俗。这一天,人们扶老携幼来到墓地,将酒食果品供祭先祖墓前,然后焚烧纸钱进行祭拜。“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这首著名的《寒食野望吟》,写的就是清明寒食扫墓祭祀、追悼亡灵的悲伤情景。此外,高菊卿《清明》、高翥《清明》、黄庭坚《清明》等诗,都真实而生动地描摹了古人扫墓的情景。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自然界处处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到郊外踏青寻春是清明节的又一习俗。清明踏青的习俗,据考证始于唐,盛于宋,谓之“游春”。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相传清明那天,诗人到都城郊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碗水,并倚在小桃树旁看他,这情景使诗人难以忘怀。第二年清明,诗人又来到这里,虽然门墙如故,桃花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儿去了。诗人触景生情,不胜惆怅,于是写了这首诗。宋代诗人程颢的《郊行即事》:“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描写了清明节郊游赏景的欢乐场面。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一生清苦孤寂的宋代诗人王禹偁,在清明之日,无花可赏,无酒可喝,就连寒食后的新火种,也是昨晚从邻居那里讨来的。天一亮,诗人点燃孤灯,倚在窗前,静静地捧读诗书。这是多么高雅、富有情趣的清明,体现了诗人虽贫亦安、虽苦亦乐的心境。
荡秋千是清明节古老的游乐民俗,因为清明节处处荡秋千,也有人称其为“秋千节”。杜甫《清明》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道出了清明荡秋千习俗的盛行。刘禹锡“秋千争次第,牵拽彩绳斜”之句,刻画出少女们荡秋千的情形。此外,郑谷的“村落清明近,秋千稚女夸”,王建的“少男少女重秋千,盘中结带分两边”,马臻的“院落秋千谁氏女,彩绳掷起过墙高”等句,都是古时荡秋千风行民间的明证。
清明插柳、戴柳的习俗源远流长,宋代尤为盛行,人们不仅在门前插柳枝,还在头上戴柳条帽圈。宋伯仁《清明插柳》中写道:“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可见古时清明插柳习俗之盛。古代妇女清明常戴柳以作时令点缀,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表现了人们珍惜春光的良好心愿。
放风筝也是清明前后人们最喜爱的雅俗。唐代高骈《风筝》:“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生动描写了当时风筝竞放的情景。清代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更是把早春放风筝的情形描绘得栩栩如生,成为吟咏风筝之绝唱。
古人在清明还有斗鸡、斗草、扑蝶等习俗。“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是唐代花蕊夫人专咏斗鸡乐趣的。白居易“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描写了斗草游戏的场面。宋代诗人陈与义《清明》:“街头女儿双髻鸦,随蜂趁蝶学妖邪。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则描绘了清明女孩子扑蝶嬉戏的场景。
清明习俗在古诗词中异彩纷呈,诗意无限。时值清明,仔细翻阅古人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让远离故土的我仿佛又回到久别的家乡,回到记忆深处的童年,和亲人团聚在同一屋檐下,和乐融融,幸福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