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画·北京胡同》摄影/文集终于付梓出版了,我家与本书的摄影作者杨茵父子两代以文结缘,相知相熟。杨茵的父亲曾是解放战争年代的摄影前辈,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年轻时即有远志,不畏艰难,善于学习并付诸行动,从十几岁就开始摆弄相机,并最终走上了专业摄影师的工作岗位。年轻时即有远志,不畏艰难,善于学习并付诸行动。早在1982年,杨茵年仅二十几岁,即对江西三清山进行了深入的走访及摄影创作,当年所拍摄的三清山图片曾经刊登发表于多家媒体,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作为专业摄影师,杨茵对创作有深层次的思考。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北京城市建设步伐加剧,城市拆迁的速度加快。当时他还不到30岁,已经敏感地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出生在北京的他,童年是在胡同里度过的。当时各方面条件虽然有限,但是胡同里环境的静谧、邻里的关爱、日子的和谐、心情的快活,给了他美好而难忘的回忆。从那时开始,杨茵常常在工作之余,拿着相机在胡同里徘徊,抓住机会就拍几幅,用镜头记录下北京胡同生活的光景。
可能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深入拍摄胡同的过程,是一场艰苦的历练,是不断的探索与学习,更是思想的飞越与精神的升华。在几百条胡同里捕捉光影的历程,逐渐打开了他的眼界与心胸。他常常慨叹北京这座东方古城无与伦比的庄严与辉煌,从皇家宫殿、社稷园林,到深宅大院、历代寺庙;从城市中轴线的恢宏、壮观,到深藏于胡同深处的门墩、影壁,无不历尽沧桑而精美绝伦、动人心弦;而深入城市的肌理,那是几百年来北京老百姓的多彩生活。在拍摄的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胡同的魅力,关键是“人”。胡同里每一扇门的背后都倔强地生活着不同的生命,人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与老街坊交往,体味着人生的烦琐、温馨、痛苦、希望与绵长。胡同就是北京人生命的世界,胡同就是北京人的家园与乡愁。
精彩的胡同生活召唤着他,拍摄胡同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心心念念的重要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一拍就是三十几年。这些年,他从来没有休息日,无论严寒酷暑,总是起早贪黑,把拍胡同奉为自己最重要的责任。哪知越拍越觉得时间紧迫,很多早年拍摄的胡同,逐渐消失在城市的版图上。只有更加抓紧、更加努力。常言道“风雪雨雾,都可入画”,他常年坚持在极端天气里拍摄胡同。常常是下雨了、下雪了,人们匆匆往家赶,而他则拿起相机,骑上自行车奔向早已打好腹稿、构思过不知多少回的胡同去了。有时候夜里听见外面下雨、下雪了,第二天他就早早起床,骑车赶去抓拍难得的胡同雨景、雪景。一次下大雪,只顾专心抢拍胡同雪景的他,浑然不知自己早已全身是雪。不知什么时候,一位老大爷静静地在身后为他撑起雨伞,口中还喃喃念叨着:“赶紧拍吧,不拍就没了!”他心中感动,待拍完抬起头要谢谢老人时,老人已经转身悄悄离去了。更多的时候,他遇到的是古道热肠的北京人,或围观赞叹,或热心援手,临别总是依依不舍的,仿佛从这个拍摄自己住的胡同的小伙子身上体悟到了什么。有一次,拍摄工作结束,他推着自行车正要走,身后突然冒出一句:“告(诉)您啊,这儿以前叫胳膊肘儿胡同!”那是洪亮的男中音,透着北京爷们儿的爽朗与热情,他心中感动,把小小的“胳膊肘儿胡同”牢牢地记在心里。
胡同不是舞台,是人们生活的场地,垃圾、杂物是常有的,在按动相机快门前,杨茵经常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清理垃圾、打扫现场。有时为了找到更好的拍摄角度,他还要想尽办法,登高爬梯,剐蹭胳膊腿都不算什么;更难为他的是还要找关系、求人,才能进入附近的建筑物上,拍摄到理想的俯视镜头。对于这些,苦一点、累一点、求人、难为情,渐渐都锻炼出来,习以为常了,他觉得比起能够拍摄出好的作品,这些都不算什么。心里更多想到的是要赋予作品什么,怎样才能拍摄得更具特点,留下更好的老北京胡同的影像,留下老北京的魂。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批高质量的北京胡同摄影作品在他的镜头下诞生了,它们不仅显示了摄影师精湛的拍摄艺术、独特构思、深邃思想,而且饱含作者的情感与精神、心胸与格局,很快产生了社会影响。不少重要机构专门向他约稿。北京胡同渐行渐远,胡同文化愈显珍贵,他要为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北京胡同,留下最好的影像。
进入编辑案头工作阶段,要对几万幅图片进行整理、分类、筛选,谈何容易!在5年多的时间里从未间断过,终于从京城现存的千余条胡同中遴选出137条,从几万幅照片中精挑细选了393幅不同年代的胡同摄影作品,同时选了19处寺庙,19处名人故居,20处王府及老宅院和十几处会馆、老字号等。就在此时,一个在他心里酝酿许久的新的想法,也逐渐趋于成熟,即突破以往摄影集的模式,采用图片加文字的方式,使读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北京胡同。经过收集大量资料,从经典建筑到名人故居,从百姓生活到传统四合院,从中轴线到消失的胡同,从建筑的审美到民风民俗,以6.5万字的篇幅,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讲述北京城的历史、北京胡同的人物和故事。还特别邀请有关作家撰写北京胡同散文编纂入集,得到作家的积极赞赏与支持。
时光如流水般逝去,这本图文并茂的摄影/文集《时光如画·北京胡同》奉献给北京,奉献给老北京的街坊们,以及所有热爱北京胡同的人们。
它留住了北京胡同的悠悠岁月,那些生命,那些故事,那些深情……
杨茵正当盛年,我知道他还有很多选题与创作计划,以他一贯的努力与自信,相信今后一定会有更多新的优秀作品问世,我和读者热切地期待着。
朱绮 于北京静嘉书房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
202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