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22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穿紫河,一本线装的乡愁

□ 徐虹雨

湖南有个常德市,常德市有条穿紫河,它如同一本线装书,一笔一画一点一线,工工整整;一点一滴一水一流,如歌如吟:麻石路、吊脚楼、风雨桥呈现眼前,汉剧高腔、常德丝弦、澧州花鼓弦绕耳畔,糖油粑粑、桂花糕子、芝麻糖粒留香唇齿。常德老景、常德老曲、常德老味、常德老乡,就这样被快速激活。

河街的人,描绘一卷活色生香的故事。

常德城市腹地里的穿紫河,是一条奔流千年的古运河。它的名字取自唐代刘禹锡的《采菱行》:“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由诗中“紫菱”而得穿紫河名。

常德河街,原并不在穿紫河畔,而是临沅水而建。嘉庆《常德府志》记载,常德沅江岸边,一边是水,一边是城墙,从东门到大西门,绵延数里长的繁华河街,是为大河街、小河街、麻阳街。

常德河街,曾是作家沈从文先生笔下的乡愁。

他的作品中,时常流露出他对常德的河街、船以及风土人情的喜欢。他在常德停留期间,曾多次在河街漫游,并提笔写下这样的文字:

我到这街上来来去去,看这些人如何生活,如何快乐又如何忧愁,我也就仿佛同样得到了一点生活意义。

1934年初,沈从文还乡途经常德,忍不住提笔给夫人张兆和写信,在信中,还附上一张速写的常德港图意,图中既有各种船只的形象,也画了德山孤峰塔和西门笔架城的远景轮廓。

常德河街,还曾在画家黄永玉的画笔下停留。黄永玉与常德的缘分,与沈从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22年,沈从文和表兄黄玉书在河街的一家客栈里,居住了大半年时间。黄玉书喜欢上了杨光蕙,请沈从文代写情书。一封封动情的书信,拉近了两人的距离。1923年,黄玉书与杨光蕙在常德喜结良缘,1924年生下一子,名为黄永玉。

成名后的黄永玉在长沙办画展时,在一张国画上深情地写下:“我出生于常德。”

2004年8月29日,黄永玉回家乡凤凰途中,在常德停留了一晚,写下这样一句告白:“我的人生从常德开始。”

2012年5月26日,黄永玉到常德游览,再次写下:“常德是我的母土。”

他对于常德以及河街,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

常德河街,何止是沈从文、黄永玉割舍不断的情缘,它也是常德人心里抹不去的乡愁。

随着城市的发展,沅水边的大河街、小河街、麻阳街在人们的生活中远去了,夹在老常德城的相册里、记忆中。

2015年,常德启动“常德河街”建设,将老常德人记忆中的老街从沅水边“搬迁”至穿紫河畔,让常德老城的历史与文化在城市腹地激活复苏,为常德人的乡愁寻找到一个载体。

得知河街即将“复活”,时年91岁的黄永玉欣然提笔,为自己的出生地题写街名“常德河街”。

一条有故事的常德河街,一湾紫菱如锦的穿紫河,就这样相伴相生。

河边的街,流淌一曲婉约灵动的乡韵。

来常德河街,感受“街”的气息。

重生的河街,林立的商铺之间,麻阳会馆、鸳鸯走马楼等核心建筑气势恢宏,依稀可见当年戏院、洋行、税局、会馆、茶楼、客栈遍布河街的盛况。传统非遗元素、民间风味小吃等,正被植入这条新生“老街”。

吊脚楼、青砖瓦、麻石路面,从黄永玉的记忆里复活;大河街、小河街、麻阳街,从沈从文的文字里走出;糖油粑粑、麻糖酥糕、桂花酥糖,从老常德人的味蕾里苏醒;汉剧高腔、常德丝弦、澧州花鼓,从新常德的街巷里唱响;麻质画、桃源根雕、桃源刺绣,在仿古的楼阁里鲜活……常德古城的历史,在千年流淌的河水中被传承。

河,是水面上的“街”;船,是这条“街”上行走的“车”。

乘船而行,感受这条街的古雅与现代。

在河流剧场,一场风情灯光实景秀《常德记忆》让人跨越千年,遇见一个不一样的常德,那是沈从文笔端的常德、黄永玉记忆里的常德。

穿紫河沿线9公里的河道两岸,设置了水韵常德、老街记忆、梦回古音、樵夫遇仙、月畔丝弦等实景舞台,折子戏、常德丝弦、常德汉剧等老常德的剧,声、光、电等现代化的设备,常德本地民俗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给游客沉浸式的真切感受。

沈从文笔下的《老街记忆》在穿紫河畔复活。上南门码头真实还原了曾被沈从文称为“湘西大码头”的常德河街场景和码头文化。码头上的男人,有的拉纤,有的卸货;码头上的女人,热情地招揽着客人,吊脚楼上灯影绰绰。

沿着河流行走,或过廊亭,或遇戏台,或聆听刘海砍樵的传说,或邂逅车胤囊萤的故事,或阅读寻菱七里的典故……河街,犹如一本翻开的书籍,展示着它厚重的文化与灵动的形态。

河上的桥,绘制一幅人文乡愁的画轴。

常德打通内河水系,连通新河、白马湖、穿紫河、柳叶湖、沾天湖,开辟往返航道45公里。穿紫河从东至西建有14座桥梁,每座桥自有风韵。

穿紫桥,是穿紫河上的一座多孔桥,布置了15个小桥孔。桥孔倒映水面,似日月连珠,如蛟龙掠水。

七里桥,是一座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风雨廊桥,古色古香的翘檐、仿木的廊柱、鲜红的灯笼,无不流淌着仿古感与时光感。

姻缘桥,常德的爱情桥,相传当年狐仙胡秀英就是在这座桥上巧遇从花山砍樵归来的刘海,两人一见钟情。

最具特色的,还属长胜桥、遇仙桥等9座桥。它们的特色,来自桥底的“画廊”。国内数位知名艺术家、壁画家结合常德本土文化,将一幅幅老常德的画卷绘制于桥底。乘船穿桥而过,抬头仰望,历史典故、人文传说、民间故事、生活百态等,以浮雕、镶嵌、手绘、釉陶等形式呈现桥底,体现“历史、人文、乡愁”的主题。

长胜桥的桥底画廊,以常德“桩巴龙”传说为主题,由牛涛、徐宗建、漆跃辉3位艺术家设计。“桩巴龙”是一个古老的关于孝道的神话传说,属于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艺术家在桥两边人行通道的墙面上设计了《龙王招亲》《桩巴龙的传说》两幅硬质壁画,在桥的中间两根横梁两侧设计了《双龙戏珠》《桩巴龙》等4幅浮雕壁画,在桥底的28根梁上设计了墙绘,中间水道桥底则设计了圆形墙绘。

9座桥廊成画廊,船行其间,如行画卷。

吊脚楼下桃花源外,一个小镇风雨桥外。你若不来我的船不开,座座廊桥放光彩……

这首关于穿紫河的歌曲《你不来船不开》,正在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老常德城,慢慢漾开。

听着这首优美的歌,漫步穿紫河,梳理着关于河流、关于城市的记忆,与过去的常德、过去的自己、过去的味道——再次相遇。

年轻的常德一代,成了祖辈留在常德的眼睛,在祖辈曾生活过的地方,替祖辈见证一条河的流淌、一座城市的变迁,替祖辈守望记忆中的乡愁。

2022-03-22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9835.html 1 穿紫河,一本线装的乡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