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见习记者 唐伯侬
“孟师傅特别暖心,在车上读了认真准备的欢迎辞,还特地赋诗一首鼓励我们。今天下了大雪,天气很冷,孟师傅却让我们感受到一股暖流。谢谢他的善良与阳光,这种闪闪发光的正能量太动人了。”在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医疗总队服务保障的微信群,经常能见到这种温暖的语句,而这位被提及的司机,正是为北京冬奥提供车辆服务保障的团队中的一员。
“师傅们都特别可爱,虽然每天工作强度很大,积极性却很高,不仅互相鼓励,还经常为接待的客人加油打气。”凯撒旅游副总裁郑丹介绍,此次参与冬奥会车辆保障服务的有近200位司机和200辆氢能大巴,由氢动力(北京)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氢动力科技”)派出、凯撒旅游进行运营管理,累计出车4617次,完成106617人次的接驳任务,总行驶里程达355321.3公里。
确保万无一失
郑丹在此次冬奥会保障工作中主要负责车辆调度。去年9月,凯撒旅游与氢动力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启动准备工作,从组建团队、招募司机、招标对接,到办理证件、开会动员培训、安排车辆检修与消杀,再到交通接驳、监控调度,事无巨细、一样不落。“我们需要调度好北京赛区和延庆赛区的氢能大巴,同时把司机师傅的工作、生活安排好。”
郑丹介绍,冬奥会的冰球比赛在开幕式前两天开赛,因此,车队的接驳任务2月2日就启动了。“接驳工作开始前,我们对行驶线路进行了仔细勘察。车辆执行任务时,必须严格按照线路行驶,从集结点前往落客点时间精确到分,不得有丝毫误差。”
为确保保障工作万无一失,服务保障团队制订了详细的应急预案,对车辆进行实时全流程监控,并及时向北京冬奥会集结疏散部与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报告。一刻不停地调度和对接是他们的工作常态。“开幕式前一天,我们进行了5次汇报,开幕式当天执行任务时,进行了10次汇报。车辆到达集结点、观众上车、驶离集结点、抵达落客点、开幕式结束,每一个与车辆有关的动作,都要准确无误地反馈与报备。”郑丹说。
执行保障任务期间,也出现了不少意外情况。“冬奥会要求闭环管理,‘环内’‘环外’人员不得接触。有一次,大巴运送的观众在观看比赛时捡到运动员扔到场外的帽子,比赛结束后自行返回大巴,但这违反了有关规定。我们接到通知后立即上报,并迅速通知司机载着观众到指定地点,安排司机隔离,进行核酸检测,大巴车也进行封存、消毒。”郑丹说。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只用了15分钟。“我们必须及时做出反应,把任何可能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后续司机和车辆经确认安全无误后,才能重新回到岗位。”
直面问题挑战
一个个闪烁的监控屏幕、一条条随时发来的信息、一张张密密麻麻的表格,保障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烦琐。“我们需要每日12时、13时、15时将车辆情况报告给北京冬奥会集结疏散部,19时汇总统计当日整体情况,比如总体派出的车次、运送人数等。”郑丹说。
郑丹坦言,承担此次保障任务挑战是比较大的。“为了响应北京冬奥会绿色、环保的理念,本次保障任务首次大量使用氢能大巴,所有人都保持着高度紧张的状态。技术人员全程跟车进行指导、进行氢锥维护,确保车辆性能良好。”
为了控制好行进速度,服务保障团队安排有经验的车队队长驾驶“头车”,精心排列发车次序,车队司机只需严格匀速跟着队伍驾驶,接驳过程就不会出现问题。“我们为每位师傅配备了手台,可以及时了解、共享路况信息,他们遇到问题也可以随时拍照发到微信群求助。”郑丹说。
采访中,记者与郑丹一起算了道“数学题”。赛事一般9时开始,那么,早班司机需要4时就起床,对车辆进行清洁与消杀,技术人员对车辆氢气罐进行检查,4时30分,司机准时出发。而执行晚班保障任务的司机,则需要等到23时比赛结束后再将客人送回酒店,完成运送工作已是第二天凌晨2时左右。而只有当全部司机安顿好后,服务保障团队一天的调度工作才算结束。一天中,他们能有几小时的休息时间?
郑丹笑道:“我们总结了一个词语,叫作‘碎片式睡眠’,不只是司机师傅,负责运营、调度的同事更是如此。运营团队的同事们需要24小时在线,与司机师傅同吃同住,方便及时了解情况,遇到问题随时解决。”
关怀体贴入微
经过一天天高强度的“洗礼”,服务保障团队也总结出不少小窍门,尽量将司机师傅们的工作、生活安排妥当。
“比如,司机师傅们出车非常辛苦,如果给他们安排了早班,就尽量避开当天的晚班,如果接到临时任务实在无法避免,第二天也要安排师傅休息,在确保每个场次‘接得到、送得到’的前提下,避免司机师傅疲劳驾驶。”
发放口罩和消杀物品、填写派车单、统计工作量,保障每一位司机师傅能吃到热气腾腾的饭菜……调度工作之外,服务保障团队还关注着司机生活的方方面面。“司机师傅们非常辛苦,我们既是他们的坚强后盾,也是共同奋战的战友。有时他们被临时安排任务,工作结束已经很晚了,我们会为他们安排小火锅等。”郑丹说。
服务保障团队还为司机师傅们组织各种活动和比赛,鼓励他们在微信群中“晒”出心得和照片。“我们要求车辆抵达集结点、落客点后,必须整齐排列,车辆排成‘长龙’的画面是非常壮观的,我们会鼓励师傅们多拍一些照片,相互分享,希望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郑丹说。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团队成员一直推荐同样参与冬奥会保障的凯撒体育奥运项目负责人席瀚。他主要为中国国家队提供日常保障。
“代表团的需求我们都会想办法解决,小到一个印章、一道菜的口味,大到接送机、预订酒店、消杀防疫,甚至是心理疏导,工作比较琐碎。而做好这些最重要的就是多沟通,多问一句总不会错。”对于常年参与此类保障工作的席瀚来说,此次工作仿佛是“家常便饭”,“我从事这项工作近10年了,这就是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他的话不多,却句句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