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赟鹏 本报记者 张陇堂
春回大地,冰雪消融。这些天,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王村镇完颜村还留着新春佳节的余韵,吸引着周边市民来这里休闲娱乐。近年来,这个隐秘在山塬之中的陇上小村庄,因其神秘而独特的女真部落文化、民俗文化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当地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造完颜祠堂、历史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将完颜村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景区,谱写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美丽篇章。
底蕴深厚
泾河从泾川境内潺湲而过,完颜村就坐落在泾河北岸树木掩映的山麓之间。山的右侧是一条山沟,绕村而来的小溪将村庄分为东、西二沟,称“完颜沟”,沟壑中间坐落着完颜小学、完颜家族世代宗祠堂、三圣宫等建筑。
完颜村因“完颜”姓氏而得名,据史书记载,曾有3批完颜人来泾川定居生活。其中,金朝的完颜亨及其最后一位皇帝完颜承麟死后的灵柩都葬在了完颜村,完颜后人从四处聚集于此,自然繁衍形成了完颜氏的聚居区。他们学汉语,学泾州汉族农耕技术与生存之道,与当地汉族通婚,完成了从军到民、从守陵人到普通百姓的转变。
“泾川完颜氏村民与本地人共同生活、融合了800多年,完颜氏族人的生活习俗、心理品格、婚丧嫁娶等均保留着一些显著的满族特征。”泾川县王村镇完颜村党支部书记完宝林说。
完颜村内,现仍保存有老井、湫洞、村门等10多个遗迹。完颜村后的九顶梅花山下,金代韩王完颜亨和明代韩恭王朱冲域先后埋葬于此地,虽清代、民国时多次被盗掘,墓穴已空荡,但仍存留完整的砖箍墓室和外部多道石门。
保护发掘
2003年之前,因完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原先在山塬沟中生活的村民们,陆续搬迁出窑洞,在平坦开阔处修建了新的民居。而曾经作为隐藏秘密的村落,在人去屋空后逐渐变得荒芜起来。
“那时,这条山沟内荒草连野、残屋废墟,就连进村的道路也变得崎岖起来,整个完颜村就是一座又小又破的旧村落。”完宝林介绍,2004年,完颜村完颜族人首次举行公开祭祖活动,放马、放神鹰、放仙鹤和祭黄绳等隐秘的古老风俗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村落。
随着调研采访团队不断进入,完颜村的历史逐步被外界熟知。也因外界人士的涌入和专家学者对此地文化的痴迷,村民们意识到当地文化资源的深厚,树立了要保护好传承好这片土地上历史文化的意识。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当地村党支部动员村民,采用“支部+企业+农户”的模式,组建成立了泾川县完颜民俗文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用文化搭台、商业唱戏的方式,加速推动完颜村旅游的发展。
2016年,完颜村开始了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先后引资5000多万元用于硬化拓宽道路、修建停车场、安装路灯、对破旧房屋进行旧貌改造,并以历史再现的形式建成了完颜祠堂、历史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海东青广场、仿金地宫、栈道、民俗文化园、文化小广场等,将完颜村打造成了一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完颜民俗文化景区负责人伍永刚介绍,景区的一期工程已全部完成,民俗文化窑洞展室、金代地宫、文化园、垂钓池、蒙古包、民俗小吃一条街等景点陆续投入使用。如今,游客除了到完颜村感受完颜文化,还能品尝特色乡村美食,浓郁的民俗文化让人目不暇接。
共享成果
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热发展,当地村民们也享受到了旅游带来的红利。
“景区内的农家乐会收购当地村民们的农特产品,提供售卖的途径。景区运营公司租用当地村民的土地,村民会有土地收赁的租金。”伍永刚说,景区还招录了30多名当地村民,让他们从事农家乐服务、安保、环境保洁等工作,让村民们实现家门口就业。
完颜村村民薛成莲,此前农闲时会外出打工挣点钱以贴补家用,自从在景区上班后,她有了一份可以安心挣钱的工作,还可以就近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景区每月有2500元的基本工资,工作也不算太劳累,就在家门口,我下班后走路不到10分钟就到家了。”薛成莲说。
完宝林介绍,每年到瓜果飘香的时候,正是当地的旅游旺季,一辆辆自驾车、旅游大巴车开进景区。游客在村内游玩后还会到老乡的特色农产品摊上买些土特产带回家,周边村民们的口袋也鼓起来。
自2017年完颜民俗文化景区运营以来,景区每年营收在350万元左右。“依托文化资源,我们村发展旅游产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薛成莲说。
伍永刚说,未来,景区内将种植大片薰衣草花海,这不仅给景区又增添了一个自然风光景点,也延长了游客在景区停留的时间。同时,村里也可以发展薰衣草精油萃等取相关产业,增加更多就业岗位,吸纳附近村民就业,让他们共享旅游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