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熠瑶
在广州花城广场上,有这样一处地标建筑,通透明亮的玻璃天幕分隔南北两栋灰墙建筑,如同一本翻开的美丽书本,这就是广州图书馆。其独特的“之”字造型及层叠的建筑肌理,寓意书籍的浩繁和历史文化的沉淀,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食粮,也见证着花城广州的发展历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唐代诗人王湾的名句正可谓广州图书馆40年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广州图书馆于1982年1月2日建成开放,其发展与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事业、与广州致力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基本同步。广州图书馆在40年间实现快速、全面、跨越式发展,在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在国内国际图书馆界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打破藩篱 开放姿态迎接读者
“广州图书馆开馆时就确定了‘服务立馆 开放办馆’的原则,40年来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服务广州市民超过1.3亿人次。目前,馆里注册读者超过240万。这是我们图书馆人的骄傲,也是广州市民的骄傲。”在广州图书馆举办的“风正帆悬——广州图书馆40年”成果展开幕式上,广州图书馆馆长方家忠说。
1982年1月2日,位于中山四路的广州图书馆(星火燎原馆)正式开馆,结束了广州市27年没有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历史。40年来,广州图书馆一直秉承为广大读者提供最优质服务的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率先打破户籍藩篱,无论户籍所在地在哪里,任何人都可凭身份证免押金注册。该馆10万平方米的建筑空间,总共提供了350万册图书的开架容量,全部供给读者自由阅读,营造了“人在书旁、书旁有人”的阅读氛围。
据统计,广州图书馆接待访问量从1982年的114万人次增长到2018年的近840万人次,注册读者量从1982年的1.7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240万人,外借文献量从1982年的169908册次增长到2021年的超1000万册次。自2014年起,广州图书馆连续6年基本服务量居全国图书馆第一位,其中2018年8月5日仅1日即有超5万读者入馆,创下国内城市公共图书馆单日入馆人次的最高纪录,广州图书馆因此被誉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图书馆之一。
平等便利 优质服务回馈读者
为了给读者提供温馨舒适的阅读空间,广州图书馆不再是传统的安静读书之所,而是结合了阅读与交流的公共文化空间。在广州图书馆阅览区,简洁精巧的书桌、设计巧妙的阅读灯、安全方便的电源插孔、免费提供的WiFi信号,以及书架上自动感应的照明系统等,都体现了对读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对于特殊人群,广州图书馆也给予了特别的“关爱”。早在2001年,广州图书馆就建立了盲人电子阅览室,2013年更名为视障人士服务区。对老年人、孕妇、携带婴幼儿者、未成年人等特殊服务对象,广州图书馆实施柔性服务,并通过举办智能手机培训、“IT成长之路”等数字培训,积极帮助特殊群体跨越“数字鸿沟”,最大限度地提高便利化程度。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广州图书馆人始终牢记“为人民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使命,利用资源和技术优势提供线上服务,帮助人们获得积极向上、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
面对新考验,广州图书馆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服务读者的新方式:采取网络实名预约、人数控制等方式有序开放,主动延长文献借阅期限、提升外借文献上限至30册、免除逾期费等;疫情防控常态化后,该馆积极转变服务方式,线上线下同步开展读者活动,极大地拓展了服务时空范围。据统计,2020年,广州图书馆累计举办读者活动2731场,其中线上活动1445场;参加活动的读者达1116.4万人次,其中线上参加1051万人次,线上服务成为增长点。
创新思维 肩负城市文化担当
“无论公共服务还是精神内涵层面,广州图书馆都是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方家忠表示,广州图书馆改变了以往公共图书馆仅仅作为地方文化组成部分的传统角色,逐渐成为城市文化的积极参与者与塑造者。
近年来,广州图书馆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通过中心馆总分馆体制的构建,拓展服务半径,统筹推进全市通借通还服务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数字图书馆三大平台的搭建,打通了服务读者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读者享受到了家门口的公共服务。截至2020年末,广州市有实现通借通还且面向所有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分馆)294个,服务点、自助图书馆72个,面向特定群体开放的分馆、服务点、自助图书馆200个,全市公共图书馆人均服务绩效位居全国主要城市公共图书馆前列。
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李国新说:“广州的图书馆制度体系建设为全国树立了样板。广州‘图书馆之城’建设是目前中国较好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之一,也是全世界一流的城市图书馆服务网络之一。”
“越来越多的新广州人、国内外游客通过这座新馆认识广州,也有越来越多老居民通过新馆更新了广州印象。人们发现,广州人爱读书,爱学习,爱参与公共生活、公共事务。这座城市的书香氛围愈发浓厚。”方家忠深感自豪地说。他表示,未来,广州图书馆将努力打造成为城市的知识平台、学习平台、文化平台、交流平台,引领全民阅读,支持终身学习,推动知识创新,为公众自主发展赋能、为公众和社会各层面交流提供机遇,在共建人文湾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文化强市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