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02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用足迹追求真理 用真情描绘陕西

——记“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孙婧

□ 本报记者 任丽

她是一名学者,却常年奔波于荒郊野外。每到一处,她都认真地给每一座石雕、玉雕、木雕拍照片、量尺寸、做记录,田野调查中,没有地方吃饭、休息,饿了就着矿泉水啃两口干馍,累了坐在田埂上歇脚。“文章千古事,不写一句空”是她常说的口头禅,也是她工作30多年来写文章、做研究时的座右铭。她就是“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陕西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婧。

参加工作至今,孙婧默默耕耘于科研第一线。她治学严谨,始终坚持科研采用第一手资料,田野调查事必躬亲的原则。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辛勤的工作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孙婧的专著和论文获国家、省级奖12项。其中,专著《原始图腾与民间美术研究》分别获第五届“陕西文艺评论优秀奖”、第四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论秦腔脸谱及服饰的传统文化内涵》《论民间美术的传统文化基因》等10篇论文和评论,先后获得国家和省级奖项。出版《原始图腾与民间美术研究》《长安古代绘画艺术》等著作9部,在《艺术百家》《当代戏剧》等报刊发表论文、评论70多篇。

目前,孙婧主持着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长安手艺活》(14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民营艺术表演团体现状调查与研究》、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项目《陕西雕塑史》、陕西省艺术科学重点项目《陕西文化强省评估指标支撑体系研究》等4项科研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孙婧在潜心钻研艺术基础理论之外,还积极开展文化和旅游发展现实问题研究,先后完成国家部委、陕西省宣传文化部门调研课题30多项;公开发表调研报告11篇,3篇获省级以上奖项,2篇被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智库要报》采用,其中1篇上报中共中央办公厅;十多项创新性科研成果和建议被国家、陕西省文化和旅游部门采用,为文化和旅游研究创新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潜心研究的同时,孙婧还积极做好“传帮带”,承担起了培养年轻人的责任。她带领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及西安高校20多位青年一同开展研究工作。她以身作则,口授心传科研思维方式,手把手教年轻人田野调查方法,逐条逐句帮助青年人修改作品体例。如今,她培养的青年人都已成长为学科骨干,活跃在陕西艺术科研领域。

除外出调研外,孙婧每日工作12个小时以上,每年撰写30万至100万字。仅在撰写《陕西雕塑史》时,她就翻阅了1500多个考古报告、500多本历史文献资料,走遍了唐十八陵、明代秦藩王墓、清代古建民居及70多个石窟、60多个寺院、100多个博物馆。在开展《陕西雕塑史》研究项目过程中,田野调查时她拍摄的照片多达5500张,记了20多本笔记。

长期的伏案工作,也让孙婧患上了严重的颈椎和腰椎病,不得不住院手术。手术后无法伏案,她就趴在病床上工作。即便如此,对于工作,孙婧依然执着与热爱着,“不愿耽误一分一秒的时间停下来休息”。

“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作为一名研究员,孙婧“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学术精神背后,是她把握时代精神、关心社会现实的价值观。同时,孙婧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但当实干书写对党的忠诚。

2022-02-02 ——记“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孙婧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2714.html 1 用足迹追求真理 用真情描绘陕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