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兵 本报记者 任丽
先后创建A级景区10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5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9个……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巨变,成为陕西安康市首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这是石泉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向全县人民交上的一份满意答卷。石泉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依托丰富资源禀赋,石泉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创造性践行“两山”理念,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乡村振兴、兴县富民的战略举措,在创新机制、多业融合推动县域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中取得了明显成效。2021年,石泉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被评为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
抓创新 推行书记游客“三本账”
2021年7月,到石泉旅游的罗先生因质疑大巴车未按规定路线行使,且司机态度恶劣,一气之下向县委书记发短信投诉。几分钟后,石泉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及交通局就接到书记批示,即刻联合调查回复。工作人员通过调取监控、联系投诉人、约谈当事司机,很快就查清事情并圆满解决。石泉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副局长王广明说:“事情能快速解决,得益于县上创新推出的‘游长制’和书记游客‘三本账’。”
为落实“一切为了游客,为了游客一切”的理念,石泉县首创了“游长制”和书记游客“三本账”,明确县长、局长(镇长)为“游长”,负责对区域景区景点、江湖河流、公共场所等实施常态化管理;将县、镇党委书记民情“三本账”拓展延伸到旅游系统,建立书记游客“三本账”,及时受理游客意见建议、利益诉求、投诉举报,回应游客关切、维护游客权益。2021年,石泉县通过书记游客“三本账”受理游客投诉50余起,全部得到解决,游客满意率达100%。
促融合 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
立冬时节,走进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农家民宿、农家乐等点缀在漫山遍野的桑园中,好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没想到老房子被改造成漂亮的民宿,不出钱还能收租金,村里又安排我们在旅游公司上班,租赁费、流转费加上工资和村集体经济分红,一年收入超过5万元。”村民陈泽华喜笑颜开。
池河明星村因“醉美”桑海景区成为石泉县新晋的“网红”村,白墙灰瓦的民居在万亩桑海中若隐若现,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犬相闻,俨然一副世外桃源美景。景区自去年开园以来,带动周边50余家发展民宿餐饮,150名村民就地创业就业,2000多农户实现稳定增收。2021年,“醉美”桑海成功创建3A级旅游景区,成为乡村旅游又一“亮点”。
在石泉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的积极推动下,石泉县以抓实旅游项目、培育核心景区、丰富旅游业态为突破,做足“乡村旅游+”文章。
强带动 形成促农增收新模式
中坝作坊小镇是石泉县打造的非遗小镇,前身是中坝村的一个集中安置点,移民搬迁楼房建得很漂亮,可是平时没什么人,大部分村民都外出打工。2016年,返乡能人陈国盛带领乡亲们发展旅游,建成以“七十二”作坊为核心的非遗小镇,并成功举办了多届“庖汤会”。通过景区带动,周边800多人依托小镇实现就业创业,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在小镇上做手工芝麻糖的邓国红,年营业额达10万元,忙的时候全家齐上阵,幸福生活如“芝麻糖”一样香甜。
据了解,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石泉县不断强化旅游产业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出景区带片、景点带村、企业带户、服务带人的“四带”发展模式。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旅游产业带动,全县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突破2万,3429户8470人实现稳定脱贫,2020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588元,较2016年增长32%,走出了一条巩固脱贫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
石泉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局长王守明表示:“我们将围绕建成全国文化旅游名县的发展目标和‘山水田园、康养休闲’的发展定位,全面助推文化和旅游产业提质转型、迭代升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宜居宜业宜游‘三宜’新石泉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