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见习记者 赵腾泽
2021年对于旅游人来说仍然是充满曲折与挑战的一年。面对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和国内疫情多点散发态势,旅游行业按照“限量、预约、错峰”总体要求,从严从紧、从细从实抓好疫情防控,及时调整应对机制与策略,做好精准防控,为大众旅游保驾护航。
严格执行跨省团队旅游“熔断”机制,妥善处理游客行程调整和退团退费事宜,做好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疫情防控安排,建立旅游热点防疫预报机制……一系列务实举措,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了旅游业有序复苏和经济社会稳步发展,锤炼了旅游业应对疫情影响的强劲韧性。
从严从紧 做好常态防控
一年来,游客预约进场、做好扫码测温、严控客流上限、提示佩戴口罩等已成为各地景区景点常态化要求,疫情防控常态化成为今年旅游业稳步恢复发展的重要保障。
文化和旅游部加强指导、从严要求,细化旅游业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安排。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在3月和10月两次印发修订版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8月印发新版旅行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新版剧院等演出场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等;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10月印发《关于从严从紧抓好文化和旅游行业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提出“从严从紧20条”……一系列举措针对不同阶段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及时调整旅游景区、旅行社、剧院等演出场所的疫情防控要求,确保旅游业有序复苏、稳步发展。
各地严格落实各项安排部署,将疫情防控常态化措施落到实处。河北印发通知,强调加强返冀旅游团队安全管理,严格落实“一团一报”制度及旅游景区游客管控各项措施;北京对全市酒店业疫情防控提出严格要求,酒店承办会议、培训等聚集性活动,应严控人员规模和时长,持续做好环境通风消杀、定期核酸检测和相关物品、环境检测筛查;兰州多次开展疫情防控措施“回头看”专项执法检查,派出督查组前往景区、旅游演艺场所等检查疫情防控措施……
“对景区员工的防疫管理也尤为重要,是旅游业疫情防控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环。”福州古厝保护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街区持续加强从业人员健康监测,严格做好员工出行报备管理工作,离榕必须向上级报备行程。同时要求员工接种疫苗,目前街区工作人员接种疫苗两针率达到100%,加强针接种正在有序推进。
当断则断 做好服务保障
8月5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强跨省旅游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对出现中高风险地区的省(区、市),立即暂停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该省(区、市)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待到省(区、市)内无中高风险地区后即可恢复。跨省旅游经营活动管理“熔断”机制这一创新开始在旅游业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中发挥作用。
8月17日,上海市内中风险地区“清零”,全域降为低风险地区。当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通知,恢复经营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上海各大旅行社启动跨省团队游。然而仅仅过去1天,8月18日,上海新增一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松江区有庐公寓被列为中风险地区。当晚,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再发通知,暂停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并要求妥善处理游客行程调整和退团退费事宜,维护游客与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
上海的案例印证了跨省旅游经营活动管理“熔断”机制的必要性和及时性,有效防止了疫情通过旅游领域传播。当然,这也给旅行社开展跨省组团和地接业务带来了考验。
在这一弹性机制背景下,旅行社纷纷建立“弹性”机制,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应对疫情风险。如内蒙古悠品国际旅行社在中秋节等假期对跨省游产品做出调整,积极拓展周边游产品;上海春秋旅游严控在低风险地区的组团规模,鼓励小团旅游,尽量减少人群聚集风险,在行程中不建议或不安排室内演艺场所活动等。
“‘熔断’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游客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旅游安全感,也督促地方政府和旅行社开展负责任的旅游,降低了疫情传播的风险。”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李柏文说。
2021年,因疫情多点散发,不少游客滞留外地。旅游行业也着力为滞留游客做好服务保障,让游客感到温暖与安心。
7月,湖南省张家界市委旅游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针对滞留游客发布了《致居留在张家界游客朋友的一封信》,有责任、有担当、有力度又不失温度,赢得了网友和游客广泛赞誉;10月,部分旅游团滞留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我们积极为游客提供心理疏导,尽最大努力协调发放生活用品,组织游客进行核酸检测,让游客安心度过隔离期。”内蒙古蒙忻国际旅行社总经理郭欣说。
此外,在江苏南京、宁夏银川、内蒙古满洲里、陕西西安等地防疫一线,旅游人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用实际行动构筑起疫情防控安全防线,守护着游客的旅途安全。
关口前移 做好提示预警
12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2022年元旦春节期间旅游团队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12月27日,文化和旅游部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2022年元旦春节疫情防控等工作进行部署。
实际上,每当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重要节假日前夕,文化和旅游部或对游客发出提示、或印发疫情防控工作通知、或召开假日市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做好风险预警提示,抓好文化和旅游行业疫情防控工作。
11月,文化和旅游部为做好疫情防控预警前移,启动了旅游热点防疫预报机制。该机制聚焦旅游热点地区,以热度指数为依据,实行百分制,设立一级(红色)警报、二级(橙色)预警和潜在风险提示三个预警等级。热度指数测算范围包括全国334座地级以上城市和重点县级城市,综合考虑城市旅游承载量、样本地区的旅游发布与传播、网络搜索量等各项指标。
12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首份旅游热点防疫预报,涉及厦门市、深圳市、上海市等地。预报要求相关地区科学研判形势,提前谋划部署,切实提高文化和旅游行业抗风险能力。这一创新机制,为旅游业持续恢复、健康发展再织一层“防护网”。
业内人士认为,预报机制建设,关键在于抓落实。建议通过旅游热点防疫预报机制,进一步厘清政府部门、旅游经营者、旅游者的疫情防控责任,对疫情防控风险预警实行分级管理,确保机制有效运转、落地生效。
展望2022年,旅游业期盼“疫”去云开,迎接曙光。“旅游行业要积极转变旅游发展理念,引导游客由高密度的扎堆旅游转向低密度的高质量旅游,通过‘熔断’机制等管理措施,通过智能测温、通行码等技术手段,通过公筷、分餐、保持社交距离等习惯养成,探索与疫情防控常态化相适应的旅游新模式,寻找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机会。”李柏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