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4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国有院团改革的“浙婺”实践

婺剧是一个广泛流传于浙江金华,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地方剧种,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浙婺)是婺剧的一个龙头剧团。近年来,该团全力探索婺剧改革发展之路,在促进国有戏曲院团“出人出戏出效益”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获得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中国戏剧家协会号召全国戏剧界向浙婺学习,成为全国国有院团改革的典例和浙江文化的一张“金名片”。

强改革 体制机制增活力

国有院团改革是为了激发内生动力、内在活力。浙婺历经了3次大的改革,并通过改革,让一个面临散伙的剧团,跻身全国优秀地方戏院团行列。

第一次是1998年的“总经理负责制”改革。20世纪80年代末,传统戏曲受到了来自外来文化和新型文娱业态的巨大冲击,大量戏曲剧团纷纷停演或转行,浙婺也面临重重困境。对此,金华市委、市政府于1998年在全省率先将浙江婺剧团由“团长负责制”改为“总经理负责制”,改变了剧团“等靠要”的思想,释放了剧团领导的体制束缚,让浙婺的发展赢得了先机。短短几年,剧团从“课本剧”入手,走出了一个大市场,不但还清了借款,还让演员在正常发到工资的同时有了演出补贴。演员纷纷从不愿演戏到争着演戏,年均演出场次从30多场增加到300余场。

第二次是2011年的“五个一批”改革。根据中宣部、原文化部院团体制改革“五个一批”的要求,全国多数院团纷纷改企,走向市场。而金华市委、市政府却选择通过“划转一批”将当时自收自支的金华剧院、金华市青少年影剧院和差额拨款的金华市婺剧团与浙江婺剧团合并,改为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并将其升格为全额二类事业单位。几年来,浙婺精品创作迭出,年年都有高质量的新剧目涌现,相继创排了《昆仑女》《梦断婺江》《宫锦袍》《血路芳华》《基石》《信仰的味道》《箬寮风雷》等一大批优秀剧目,荣获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剧目等10余项大奖。

第三次是2019年的“一团一策”改革。为进一步擦亮婺剧“金名片”,推动浙婺争创国家一流院团,金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发展的若干意见》,改变政府拨款模式,将送戏下乡、婺剧院演出场次补助和传统剧目加工移植等项目经费由直接拨款改为政府购买服务,并由主管部门根据婺剧事业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要求,每年设立总额不超过360万元的考核奖励资金用于院团激励。对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的婺剧剧目,给予600万元奖励;对列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的婺剧精品,给予300万元奖励;对列入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的剧目,给予150万元奖励。上述获奖剧目奖励经费的30%可用于创作表演团队个人的奖励。多项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激发了院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金华市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促进婺剧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即将出台,新政策重点聚焦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和浙江中西部文化中心目标相适应的新时代文化高地,通过建立婺剧“精品生产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品牌培育机制、生态发展机制、政策保障机制”,围绕“出人、出戏、出效益”,不断扩大婺剧在全国的影响力,为戏曲的改革与发展贡献金华力量。

破传统 选人用人有新招

选人用人是文艺院团改革成败的关键。金华文化管理部门按“善经营、懂艺术、爱剧团”的标准为戏曲剧团遴选当家人、用好带头人、育好接班人。

选好经营管理领头人。在传统观念中,“演而优则仕”似乎是每一个艺术院团都约定俗成的“团长孵化法则”。然而,这样的模式却有着与生俱来的短板与弊端,“重技艺而轻管理”便是其中之一。1996年浙江婺剧团公开选拔副团长,当时各方观点不一,有的认为“只有业务干部才能当领导”,也有的认为,既然浙婺要面向市场,那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商业头脑。年仅27岁的龙套演员王晓平引起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注。王晓平出生于婺剧世家,对婺剧有很深的情怀,应聘前,有一定的经商经验和在市场中打拼的丰富阅历,经历一波三折,王晓平走向了浙婺副团长的岗位。被委以重任的王晓平想尽办法带好剧团。他从市场出发,以“课本剧”为切入口,靠“戏台子”留住人,仅半个月就完成了“课本剧”的创排工作,第一年演出便多达70余场次。之后王晓平被任命为浙婺总经理,一任便是23年。

用好剧目创作带头人。剧目创作离不开技艺领头人。陈美兰作为第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在婺剧艺术表演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好演员,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因此,将她安排担任浙江婺剧团艺术创作室主任,成立“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统抓剧团的剧目创作工作。在她的带领下,浙江婺剧团传统剧目不断创新,新创剧目连连获奖。“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她本人先后获得了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第十届文华表演奖、第二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被评为中宣部全国“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文化部优秀专家、浙江省特级专家等。

育好年轻一代接班人。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归根到底是要靠演员,而国有文艺院团普遍存在人才积压与人才断层并存的现象,看似令人困惑,其实反映出的都是青年演员成长通道不畅的问题。“浙婺”已构建起以“80后、90后”梅花奖获得者杨霞云、楼胜,白玉兰主角奖获得者陈丽俐,白玉兰新人主角奖获得者李烜宇、张莹等为骨干,“00后”孙斯诗、戴丽霜等好苗子组成的婺剧表演人才“梯队”,其人才的规模和质量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在浙婺,刻苦练功的意识早已渗透进每个婺剧人的血液里,演员把练功作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同时,还以频繁的市场演出锻炼青年演员,强化人才舞台实践能力。以梅花奖得主楼胜为例,2019年共演出96场、2018年共演出125场、2017年共演出127场。人才辈出的关键不仅仅在于青年演员刻苦练功,关键的一点是名角让贤,确保人才晋升的渠道畅通。2015年,浙婺复排经典剧目《红灯记》时,大胆启用进团仅3年的李烜宇饰演主角李玉和,并安排8个一级演员为其配戏,这让每个努力者都看到机会,更促使青年人自觉把时间、精力投入到艺术表演领域,李烜宇更是勇夺第26届“白玉兰”新人奖。

求创新 出人出戏出效益

院团改革的目的是“出人出戏出效益”。浙婺已先后4人5次获得梅花奖,数十个剧目获国家级奖项,20次登上央视春晚、新年戏曲晚会、亚洲文化嘉年华等高规格文艺演出舞台,出访49个国家和地区。

“两围绕”文艺创作攀高峰。精品创作是剧团的立团之本,为了更好地打造精品,剧团成立了以著名婺剧表演艺术家陈美兰为带头人的新剧目创作团队,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新剧目创作。先后创排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十大重点扶持剧目《宫锦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重点扶持作品《信仰的味道》,围绕“两山”理念创排的《清清浦阳江》,这些婺剧剧目都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彰显时代精神,反映了时代发展。

“多版本”两个效益双丰收。浙婺把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作为婺剧人的初心使命,始终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为民创作、为民演出,在剧目创作伊始便同步打造“评奖版”“城市版”“农村版”等多版本,生产了一批既能获奖又有广泛演出市场的精品剧目。近年来,浙婺围绕农村、社区、校园、城市、境外五个市场进行拓展,利用其优质的演出剧目、优秀的演出质量、良好的团队作风、年轻整齐的演出阵容,积极扩大演出业务,每年农村演出300余场,剧场惠民婺剧演出180余场。通过“婺剧中国行”活动,将深厚的婺剧文化向外输出,相继赴江苏、内蒙古、宁夏、新疆、福建、云南、上海等近30个省(区、市)开展文化走亲活动,在各地引发了婺剧热潮。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个地方剧种的传承发展不能仅靠一两家独大的院团,而需要众多剧团齐头并进,形成“绿树成荫”的气候。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浙婺人正以“联盟帮扶”的方式,帮助兰溪、建德等地婺剧团恢复经营,走在新一轮婺剧全面发展的改革之路上。

(楼存记 浙江省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委委员)

2021-12-24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1771.html 1 国有院团改革的“浙婺”实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