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0日
第06版:旅游报06版

湘西“夜芙蓉”:让游客走进来留下来

芙蓉镇景区内的土家族文创产品 本报记者 高慧 摄

□ 贺鹏 本报记者 高慧

瀑布湾的灯光秀美轮美奂、行浸式的非遗演艺引人入胜、五里石板街的特色小吃美味诱人……近年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芙蓉镇景区坚持以科技灯光夜景、民俗文创演艺等为主打产品,对旅游业态进行创意升级,打造独具自身文旅特色的“夜芙蓉”,吸引游客走进来、留下来,点亮旅游夜经济。日前,芙蓉镇景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

文创产品点亮古镇夜经济

华灯初上、霓虹璀璨。夜晚正是芙蓉镇绽放魅力的时刻。魅幻光影勾勒出芙蓉镇的轮廓,呈现出与白天截然不同的繁华景象,多元化的夜游产品,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长沙游客李女士与闺蜜结伴而来,边走边拍,边拍边买。在本地居民王钊创办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她们被光鲜亮丽的土家族民族服饰和琳琅满目的非遗工艺品吸引。询价、试穿、讨价还价,最终,两人各买一套土家族阿妹的服饰以作纪念。“几年前来过芙蓉镇,当时只记得有‘刘晓庆’米豆腐,哪有现在这么多独具湘西特色的文创产品。这次再来,芙蓉镇变化太大了。”李女士说。

发展景区夜经济,靠司空见惯的“拷贝”肯定留不住游客,带不来效益。

华夏匠艺设计总监钟欢介绍,目前市场上文创产品同质化严重,芙蓉镇深耕湘西文化、深挖土家族文化内涵,让土风苗韵向年轻化、时尚化、产品化转变,先后开发出“花开饰锦”“花开芙蓉”“神秘湘西”等多个系列800余个有品质、有内涵、有生活趣味的土风苗韵旅游文创产品。“让游客把文创产品拿在手里、穿在身上、记在心里,让土风苗韵可参与、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

好的文创产品不仅点亮了夜经济,也激活了老百姓靠劳动、靠技能创造价值的内生动力,让他们脱贫有尊严、致富有干劲、生活有奔头,切实感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满满获得感。王钊介绍,民族服饰改良与创新,将土家文化元素运用在服装上,通过传统手工艺带动产业、拉动就业,让家乡人一起创富,也能让非遗工艺品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目前,芙蓉镇还涌现出惹巴妹手工饰品扶贫车间、银饰扶贫工坊等一大批文创产业助力脱贫的典型代表。

丰富业态激发古镇活力

2018年,湖南华夏投资集团与永顺县政府成立芙蓉镇文旅合资公司后,致力于推动景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多元发展,延展游客时间、拓展区域空间,重点打造景区的夜文化、夜经济,优化建设景区景观系统和夜景系统。芙蓉镇逐步从门票收入为主的观光型景区转变为休闲体验度假型景区,每日运营结束时间由原来的18点延长至24点。

目前,芙蓉镇拥有文化娱乐项目180余项,其中夜间开放的文化娱乐项目设施达130余项。“花开芙蓉·毕兹卡的狂欢”“红色记忆”“酉水歌谣”等进行常态化演出,向游客充分展示了土家茅古斯、山歌酉水号子、梯玛神歌、铜铃舞等1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市场好评。

同时,当地政府、企业、社区三方联动,与景区内306家民宿、客栈成立民宿联盟,发展业态合作,采取多种合作模式,对餐饮、商铺进行规划和管理,导客引流,极大丰富了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实现了让游客走进来、留下来,带动了土特产、手工艺品的生产销售。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芙蓉镇景区接待游客达170余万人次。

提升品质擦亮古镇名片

张吉怀高铁通车在即,高铁将散落在湘西大地上的美景串联,也串起一条人文荟萃的文化长廊,芙蓉镇景区将迎来又一个高速发展期。

为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提升芙蓉镇整体形象,永顺县相关部门积极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不断满足广大游客的旅游公共服务需求。目前,进入景区的道路全部铺设柏油路面,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已建成,各景点、游线标识标牌建设已完成,供电、供水、通信、保洁、游览服务等完整配套为游客提供了方便。

湖南省、湘西州专门出台扶持政策,保障古镇全速发展。永顺县高度重视芙蓉镇景区发展夜间文化和旅游经济,在芙蓉镇专门成立三产融合发展指挥部,合理规划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设施空间布局,推进包容审慎监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引导芙蓉镇景区主体创新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业态,对景区给予重点扶持,并制定相关奖补及优惠政策。

对于未来发展,芙蓉镇·红石林度假区董事长钟飞表示,在产品层面,芙蓉镇将针对游客需求,细分开发多层级、小众化、高端化、定制化、沉浸式的度假旅游产品,加快推进文旅跨界深度融合,构建产业生态;在运营层面,将持续在“保护、规划、建设、管理”上苦练内功,全面提升小镇品质,未来芙蓉镇核心区还将扩容3倍,培育更多新业态。

2021-11-30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1174.html 1 湘西“夜芙蓉”:让游客走进来留下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