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3日
第06版:旅游报06版

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坊镇灵泉村

古意缭绕

文<秦延安

也许是在城市待久了,也许是受乡土情结牵引,近些年,若有闲暇,我总爱去一些古老的乡村走走。位于陕西合阳的灵泉村,便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座古村。

顺着沿黄公路,过了合阳县城,一路打听,终于到了灵泉村。合阳县因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29年)在郃水北岸筑“郃阳城”而得名,灵泉则因相传村东福山后有能治病的甘泉而得名。据该村支氏族谱记载,唐贞观七年(633年),夏阳支姓迁入灵泉村。明代初期,山西洪洞大移民,党氏家族迁入该村,繁衍生息,逐渐人丁兴旺,非官即富。从明万历年间开始,村中大兴土木,修庙建房,直至清末民初。目前保留的村落格局和主要建筑,便是这一时期形成的。古县生古村,如今,灵泉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访。

我们到达灵泉村时,已是正午。在冬日浑黄的阳光下,村庄更显古朴,一如脚下的黄土地和不远处的黄河,浑厚苍凉。村子三面环山,依次为福山、寿山、禄山,只有南面一条小路与外界相连。

老远便看到依沟而建的村墙,高大伟岸,东、西、北三面环沟,形成天然险要之势。那村墙用黄土夯筑而成,高约7米,厚半米到4米不等,长约3000米,据说是清康熙年间修建的。城门共有三座,东、西、南各一座。城内有两条南北向街道、四条东西向巷道,形成双井叠加式格局。历经多年风雨侵蚀,如今,曾经巍峨耸立的村墙出现了多处倒塌断裂,只有南面城门和村墙保存完好。

看着那青砖砌筑的高大门楼和斑驳失色的黄土墙,我想象着这座古村曾经的显赫。在那战乱纷繁、匪祸不断的年代,也许只有这座厚实的村墙,才能让村民的心里踏实些。他们可以出城门耕种庄稼,也可以下黄河讨营生,去做买卖。是这道墙,为他们挡住了外面的祸乱。后来,这墙逐渐失去了当年的功能,但它们却像立在村里的石碑一样,清晰地记录着村庄2000多年的历史。

穿过南门,走进灵泉村,便看到瓮城内的三义庙。庙内已无神像,但庙前的青石护栏、旗杆、浮雕还在,还有一块康熙年间修建城门时立的青石碑,无声地诉说着灵泉村的过往。曾经的庙宇大殿已经被改造成一座戏台,精雕的空棂、斑驳失色的台柱、漆黑的门窗,让这座戏台充满了年代感。冬闲时日,台上正演出秦腔名剧《三滴血》。“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姐弟姻缘生了变,堂上滴血蒙屈冤……”虽然台下观众不多,大多是老人和小孩,但台上的演员依旧表演得一丝不苟。那古老的腔调、震撼心灵的戏文,在冬日的暖阳下跌宕起伏,余音缭绕。

行走在灵泉村里,便如走在一幅历史画卷中。古老的祠堂、房屋上的各式砖雕、门前精细的石雕、随处可见的拴马桩,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合阳自古就是富庶之地,灵泉先民更是善于经商。至清末,灵泉商号义聚合、义聚正、丰号等名噪一时,遍布西安、太原、汉口、广州、香港等地。富甲一方的灵泉先民便仿照北京四合院,修起了深宅大院。有两进的,也有三进的,房屋高大,气宇轩昂。院落大门外有上马石、拴马桩。上马石四周雕有戏曲人物、吉祥图案等,寓意丰富。家家户户门前都有的拴马桩,造型不一,既有狮子、猴子等动物造型,也有孩童、老人等,形象奇特,内容丰富,被喻为“庄户人家的华表”。旧时,有钱人家出行才骑马坐轿,门口能竖起拴马桩,说明村里人家日子的殷实。

迎面又见一座古宅,两侧墙壁上刻有对联式家训,文采斐然,意蕴颇深,可见主人治家严谨。院子为两进式,中间有腰房,从门房、腰房到上房依次升高,取“步步高升”之意。进得内院,正中为上房,中门由糊纸的木格子组成,称“糊门”。糊门有“金榜锁梅”等图案,做工精细,下有浮雕戏曲故事或“兰桂齐芳”“平安富贵”等吉祥图案。上房供奉祖先牌位,又兼红白喜事待客。两边厦房住人,门房放置杂物。望着这富有关中建筑特色的深宅大院,感受着灵泉村的古意,一幕幕往事尽在眼前。

走出西门,便是古村搬迁后形成的新村。新式的建筑式样,彰显着现代村民的新生活。出村往东,沿路盘旋而下,便是九曲环绕的黄河。虽然寒风阵阵,但河边的采莲人正忙得热火朝天,就像这灵泉村一样,呈现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2021-11-23 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坊镇灵泉村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1033.html 1 古意缭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