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09日
第07版:旅游报07版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镇

茶洞遇翠翠

文<范诚

边城早晨的帷幕是拉拉渡的渡船从浓雾中拉开的。

初冬的清晨,边城的江面上被一层浓雾笼罩着。那雾白茫茫的,很浓,像是天上的云,浓得化不开。虽然对岸距离不过百米,但因大雾的原因,朦朦胧胧的,无法看清楚。只听见江水流动的潺潺声,似音乐般悦耳动听。这时,只听对岸传来一阵吆喝声,接着是铁链和钢圈发出的脆响。一会儿,一艘小船破雾而来,几个人立在船头,仿佛从仙山琼阁中飘来。

慢慢地,江风吹拂,雾散了,晨光洒在江面上。江面上蒸腾着一层岚气,水特别的清,河特别的静。过渡的人渐渐多起来,码头上不时传来棒槌捣衣声,以及女人们爽朗的笑声,边城美好的一天开始了。

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小说《边城》的原型所在地,原名茶洞镇,2005年,因为发展旅游的需要,正式更名为边城镇。

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在《边城》开篇这样描述:“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沈从文写的这条官路,就是旧时湖南通往四川的官路,串起两个小镇:一边是茶洞镇,它是湘西花垣县西北的一个小镇;另一边就是一河之隔的洪安镇,隶属秀山县,原属四川省,现属重庆市。其实,这条河上游不远处还有一个镇,那就是迓驾镇,属于贵州省松桃县。这片地方分属于三个不同省份,因而有“一脚踏三省”之称。正因为此,沈从文写作小说时,将其取名为“边城”。边城的故事由此展开,风靡了一代又一代。

茶洞旧时主要是汉人居住的地方。“茶洞”本是苗语音译,“茶”是汉人的意思,“洞”是小平地的意思,“茶洞”就是“汉人居住的一片小平地”。

旧时湘西山高路险,多走水路。流经茶洞的这条江,因江水澄碧清澈,故名清水江。它发源于贵州松桃县城上游,流经茶洞一带,经过花垣县城,从保靖注入酉水。有河就会有船,有船就会有码头。船只上下行走,码头上人渐渐多起来,商贸便开始发达。人们或做生意,或躲避战乱,从酉水分岔,溯源而上,来到茶洞,以做生意为主,聚集而居,所以形成一个繁华的集镇。茶洞旧时属湘西四大名镇之一,其余三镇分别是泸溪的浦市镇、永顺的芙蓉镇和龙山的里耶镇。

沐浴着朝阳,我们坐游船来到翠翠岛。这是清水江中的一个小岛,岛上立有一尊雕塑,一位苗族少女扎着大辫子站在石头上,向远方凝望着。她的身后,跟着一只黄狗。这是有名的翠翠塑像,由湘西籍著名艺术家黄永玉雕塑,复活了《边城》中的翠翠形象。

站在翠翠岛上回望边城,只见古镇依山傍水,一排吊脚楼伫立河岸,鳞次栉比,飞檐翘角,看上去十分漂亮。长长的码头上,有人晨练,有人垂钓,有人洗衣裳。河面上有小船游弋,桨声悦耳,划起一圈圈涟漪。

一会儿,我们上岸,来到边城中心广场,广场旁边便是“中国边城百家书法园”。园里的亭廊中,陈列有103块巨石,上刻当代百位书法家书写的《边城》全文。基座上刻有百位书法家的简介和春夏秋冬、梅兰竹菊、十二生肖以及边城赶秋、过苗年、打糍粑、重阳节、唱傩戏、还傩愿等反映苗族传统文化的浮雕。

沿着河畔的游道,我们向下游走去,远远看见一座白塔耸立在半山腰,这就是《边城》中的白塔。小说中,白塔最后倒塌了,翠翠的爷爷也去世了。这白塔是根据小说情节专门打造的,为古镇增加了新的景点。

我们向白塔爬去,到了塔下,有一座小木房子,便是“翠翠屋”。沈从文在《边城》中写道:“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如今,翠翠屋已按小说原型建造而成。翠翠与爷爷的故事却早已远去,睹屋思人,让人不胜感伤,不胜唏嘘。

白塔上边,有一个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边城沿河景象尽收眼底。远方是层层叠叠的山峦,近处是密集的房子,清澈的河水从树丛中涌出来,伴着哗哗的声响,使人从边城的故事中清醒过来……

2021-11-09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镇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0726.html 1 茶洞遇翠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