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莹 本报记者 张陇堂
今年以来,甘肃省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充分挖掘市内各类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多次组织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开辟校外第二课堂,打造以文化为魂的教育阵地,让学生感受校外风景的同时树立弘扬时代精神、传承优秀文化的光荣使命。
打造课外红色教育阵地
“今年,我们积极发挥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宣讲活动2000余场,接待青少年2万余名,举行少先队入队仪式、主题班会22次;编排《童心向党》《红船精神·伴我成长》《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弘扬雷锋精神·做时代好少年》等红色课程,向30余所中小学校的上万人授课。”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两年,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从开展青少年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小志愿者讲解员、打造青少年品牌教育活动入手,全方位、立体化拓展青少年红色教育,细化讲解内容、深挖红色小故事、加强与各中小学合作,使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能以多种形式推进,让红色文化教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
此外,甘肃省本土红色经典原创儿童剧《大豆谣》,作为兰州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剧目已巡回演出20余场,观演中小学生达1600多所近2万人。
“今年3月至10月,以《大豆谣》为主题,我们组织兰州市内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写观后感心得、制作手抄报、传唱《大豆谣》等活动;同时,还开展了‘红色文化育少年·携手再唱大豆’主题活动,用歌曲、舞蹈、剪纸、舞台剧等方式讲述烈士的故事,带领广大青少年重温那段革命历史,教育引导他们学习身边先烈先辈。”兰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铁燕表示。
打造传统文化传承阵地
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还依托各公益性场馆优势资源,打造传统文化传承阵地。
今年,兰州市博物馆开展了汉服雅集与古乐展演、大明风华、市博专家说文物、诗词诵读、亲子研学以及“端午”“七夕”等节庆类主题活动,其中一些流传广泛的经典诵读和故事让学生在感悟经典中,认识传统节日、热爱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每逢周末都会有不少父母带孩子前来学习参观。馆内各种新颖有创意的文化展示活动不仅能体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还能让大家重新认识、探索身边的传统节日,感受中国千年文化底蕴。”兰州市博物馆讲解员周颖说。
在推进与市内多家小学馆校合作上,兰州市博物馆专门策划了“童心向党·快乐成长”“感知丝路文物·我讲兰州历史”等主题社会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开心愉悦的教育体验中,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吸引学生近千人参与。同时,活动充分挖掘学生在校外第二课堂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习形式生动活泼且有意义。
依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皋兰县文庙古建筑群而建立的兰州国学馆,是集展示、观光、教育、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景点,其中明伦堂、大成殿、尊经阁、崇圣祠全部为原明清时期古建筑,是兰州地区规模较大的清式古建筑群。馆内道德经碑墙、国学经典篇章、传世名画浮雕等文化元素在厚重的古建筑文化氛围中熠熠生辉。今年,兰州国学馆与市内多家中小学开展“弘扬国学精粹体验传统文化”“童心向党经典诵读”等研学活动10余次,诠释了“弘扬国学精粹,传承中华文明”的宗旨。
兰州国学馆接待部主任李婷表示,馆内外优美恬淡的自然景色和厚重丰富的人文景观相映成趣,尤其是参加研学活动的人身穿汉服,颇有一种穿越时空之感。大家在寓教于乐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起到了潜移默化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
打造社会教育活动阵地
通过公益性场馆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政策,兰州积极打造参观学习、教育、娱乐文化活动阵地。
今年,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兰州市博物馆开展“繁花似锦五月天·五一假期乐无限”“我在市博讲文物·我为文物代言”“书香润心灵·文物遗产”等研学社教亲子活动10余场次;组织兰州美术馆举办兰州市中小学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展;组织金城关“五馆”等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祭英烈”“我们的节日·端午——庆阳香包制作”“爱劳动·爱家乡”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展示等主题教育活动20余场次;组织兰州市图书馆举办“琴韵书声”古诗词大型朗诵会、“书香非遗”系列讲座、“少儿国学讲堂”“科学圆桌——一起制作奇妙的熔岩灯”趣味实验亲子活动等,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重诚守信的良好观念。据统计,今年兰州市内公益性场馆仅接待未成年人就达30万人次。
同时,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还举办“戏曲进校园、进乡村活动”18场次、“红色轻骑兵”演出活动37场次,累计观众20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