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02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古道神韵

□ 洪建国

京畿西山,古道横纵,似网如织。深秋时节,雨过天晴,沿永定河,近妙峰山,临水峪嘴,钻牛角岭,漫步古道,感悟神韵,此乃京西古道北路最为精彩、最为险峻的一段,上溯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2500多年历史。

穿过整齐划一、高楼耸立的水峪嘴新农村,走过山道两旁金黄色的古道文化浮雕长廊,抚摸精心雕刻的升、斗、算盘、斧、犁、大锯、木炭、柿子、京白梨,目光所及那浩浩荡荡的驼队、马队、骡队,肩挑背扛货物的苦力人,以及兴盛的店铺、驿站、客栈,高高的城门、关隘,无不让人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转换中,感受古道文化的魅力。

听当地人讲,北京门头沟过去有很多商运道、军用道、香道,它们纵横交错,血脉贯通,是当时人们出入京城的交通要道。如今,多数古道已功能尽失。雨后的山间古道,空气清新,鸟儿在轻轻歌唱,花儿在绽放馨香,草儿在石缝中生长,小水坑在晃着光亮,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行走,踩在凹凸不平的石块上,有的已经被磨得光洁如镜。当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路难走。“有蹄窝!快来看!”有人惊呼起来,我紧跟过去,只见在山道拐弯处,一片壮观的蹄窝遍布在皴裂的石头上,它们大大小小,深浅不一,规则排列,向前延伸,这是何等功力?我想,唯有千磨万击,才会踏石留印!

峰回路转处,突然出现这样一幕:两匹瘦马背驮木炭,踏石振蹄,奋力赶路,一位牵马人目视前方,带路前行,如此惟妙惟肖的雕像令人叹服。触景生情,我不禁想起“古道西风瘦马”的诗句来。

在背后的小山坡上,有座铁匠铺,据说是在先前遗址上重建的,过去古道上还有老面铺、黄酒铺、杂货铺等。早年间,这里的铁匠在古道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但加工、制造、修理镐、锹、窑斧、大锤、钎子、撬棍等煤窑生产工具,打制供马队使用的马蹄铁、马钉、马掌,还为当地百姓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耙子、镰刀、菜刀、剪子等。

来到古道最高处,这里有西出京西古道的第一隘口——牛角岭关城。关城为拱形结构,虽砖墙残缺破旧,城头荒草飞扬,但大体完好,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巍然耸立。明清时期,牛角岭关城作为宛平县捕卫南乡与王平口巡检司分界之处,是重要的收费关隘。关城西侧路边有一块“永远免夫交界碑”,是康乾“盛世滋丁,永不加税”政策的具体体现。

站在关城门下,放飞思绪,眼前仿佛一派古道经济文化繁荣盛景,沿途店铺林立,茶棚、客栈、商号无数,商旅出行,百姓熙攘。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古道上行走,虽饱经风霜,却乐在其中。耳畔仿佛传来大锤敲击烧红铁块的清脆声,小商小贩叫卖货物的吆喝声,过往商队的马嘶声、驼铃声,久久回荡在悠远的古道上。

情不自禁时,我对山深情喊话,山回人声,余音渐远。纵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繁华已尽,然雄关奇伟,古道斯存,神韵犹丰。

2021-11-02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0542.html 1 古道神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