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茜
在福州的后花园永泰,在永泰大樟溪畔的嵩口,绵延铺陈着近百座明清古民居。当你穿过闽地的山山岭岭,来到这里,就仿佛穿越数百年,返回了明清岁月。那些依旧保持原貌的座座庄寨,像明月般映照着时光长河,装载着一个个曾经鲜活的故事。
每一座庄寨,都是那么庞大。百余间房屋,数进数环,楼上楼下,泥土托举着木、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光滑石板裹挟着小鹅卵石路心,在寨子里游走;硕大卵石垒叠起一人高的墙基;还有壁画、楹联、彩绘……凝聚出一方富甲之地。
闽江最大支流大樟溪穿镇而过。大樟溪发源于“闽地宝库”德化,经闽江汇入大海。自然天成的水运通道,将闻名于世的德化瓷器,以及沿途的竹木山货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世界各地。除了运输,大樟溪还拱起道道水陂——赤锡陂、小田陂、穴利陂、云壑陂、雁门陂、九龙陂……浇灌着嵩口成千上万亩良田,养育了宋代爱国词人张元幹、道教宗师张圣君和一座座城堡似的古庄寨。
从福州驱车半个多小时,抵达嵩口,泊车大樟溪畔。踩上清凉的石板路,只觉气流馨香,周遭安静,浮躁的心沉回窝里。一棵古榕从岸边溪水里长出,蹿高十多米,华盖如伞,庇荫半条街道。街面上凉茶摊、竹器店、小吃店、小客栈,静静等待着客人前来。凉茶摊无人经营,一杯杯封了口的仙草蜜浸泡在冰水里,旁边竖起一个收款二维码牌,由客人自助取用付钱。慢慢啜饮一杯沁凉仙草蜜,踅进一家竹器店,香樟、竹香味儿扑面而来,抚慰了来自钢筋水泥丛林的身心。厚实的香樟木砧板,棱角打磨得浑圆,板面亲肤贴手。选购一块,店家言语稀少,朴实厚道,将砧板严严实实地包装妥当。翠绿竹篾,编制出熟食盘、水果盘、小零食盘,环保清香耐用,备受女性喜爱。
到嵩口,一碗地方特色——蛋燕,是必然要品尝的。蛋燕也叫蛋面,鸡蛋混合地瓜粉搅拌成糊,摊上文火铁锅,烙成一张张泛黄松软的薄饼,切成宽条,可煮可炒。煮蛋燕很可口,香菇、花蛤、鲜笋片、肉丝、蒜苗、姜丝,热锅炒了,添水煮开,下蛋燕条,色香味营养俱全。食之口感滑溜,弹性十足,回味无穷。相传明正德皇帝下江南,来到嵩口,吃蛋面询问菜名时,抬头看到屋檐下母燕正在喂雏,便将“面”误听为“燕”,连连称赞“蛋燕,真香!真好吃!”帝王金口玉言,蛋面由此改称为蛋燕,增添了吉祥寓意。
闲步这条榕荫古街,几分钟出门楼,就是溪边。溪流平缓如镜,波光闪闪,水面宽达数十米。灰鹭、灰鹳、夜鹭、池鹭、草鹭、琵鹭,大小、色彩不一,形态迥异,汇集岸线,猎食嬉戏,自然和谐。
沿溪岸行走,又绕回泊车处,这里挨着嵩口单体规模最大的古厝——垅口厝。垅口厝堪比大观园,占地上万亩。当地歌谣传颂:“垅口大座厝,乌鸦飞不过。”这座伴随大樟溪歌声,从数百年前一路走来的建筑,充盈着那个时代的清雅风韵。厝内一条鹤形巷道,曲颈回转150米,连通各院,止于书斋。走在回转优美的巷道里,耳畔仿若传来琅琅书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垅口厝的建造者十分重视教育,从这里走出了不少文化人。
此外,拔魁厝、耀秋厝、蕉林居、铭铭居、宁远庄、西霞厝、三友厝、友枢寨、燕魁厝……近百座嵩口古厝,犹如一部部古书,不知镌刻着多少文韬武略和精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