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9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太湖启程

□ 宋建峰

记得小时候,清晨经常在广播里听到一首熟悉的歌《太湖美》,听多了自然就会跟着节奏哼上两句,这是歌声里的太湖。终于,我真正来到太湖,被扑面而来的一枕湖风陶醉,远处波光粼粼,好个轻烟如梦的千年江南,仿入吴冠中的画境。

我坐在一棵香樟树下,面朝太湖,读着新版《徐霞客游记》。湖面上船帆片片,行于千浪间。湖水蒙蒙,烟波浩瀚,隐约听到游船上传来悠扬的评弹声。

江南历史的长河中苍生茫茫,出色人物如璀璨夜空中的点点繁星,在我脑海中闪耀。诗人皮日休、词人叶梦得、名臣范成大、宰相王鏊、江南才子唐寅、“蒯鲁班”蒯祥……我想象着他们曾泛舟太湖的身影。皮日休在诗中写道:“闻有太湖名,十年未曾识。今朝得游泛,大笑称平昔。”太湖之名自古有之,引无数才子佳人趋之游之,而千古奇人、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也与太湖有着不解之缘。

车前子在《鱼米书》中这样描写:“太湖中的岛屿,有的像一颗翠绿的梅子,在湖水中沉浮。”太湖有东洞庭山、西洞庭山,它们就像太湖水与太湖岛一样相亲相依,透露着原生之美。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徐霞客将太湖定为旅行的第一站。史载,其“万历丁未,始泛舟太湖,登眺东西洞庭两山,访灵威丈人遗迹”。

徐霞客按照当地三月初三踏青的习俗,辞别母亲王氏和新婚妻子许氏,从家乡胜水桥码头乘船,经京杭大运河入太湖,登眺东西洞庭山,探访西山灵威丈人遗迹林屋洞。徐霞客的故乡江阴位于我国东部,从地理方位上讲,徐霞客的出行也可以汇成一部“西游记”。

这位刚走出书斋的年轻人,在林屋洞大开眼界,从此对自然与人文景观产生了浓厚兴趣。东风送暖太湖水,恰逢霞客年少时。太湖之行,开启了他特立独行的人生远游之旅,这一走,就是三十几年。

湖光万顷,青山隐遁,物产丰饶,人文荟萃,太湖代表着江南的形象和气质,历史掌故、名人轶事与大自然一道,构成了太湖之美。徐霞客以太湖为旅行第一站,意义非凡。古人称水之南为阴,水之北为阳,江阴便是因地处长江之南而得名。江南之子徐霞客选择太湖为起点,一来太湖离家近,首次出游,可以让母亲少些担忧;二来,我想他当有深深的江南情结,其游历生涯自然要从了解江南风物开始。崇祯五年(1632年),徐霞客邀请黄道周同游太湖洞庭山,作为东道主和向导,他心里一定美滋滋的。

后人评述:“霞客之奇,孺人成之。”最理解、支持徐霞客出游的,当属其母王孺人。她不仅亲手为徐霞客缝制“远游冠”,还在高龄时,两次要徐霞客陪其远足。徐霞客也十分孝顺,他与母亲约定,春草初萌时出游,秋叶染霜时归来,几十年都如期而返。

我继续翻着《徐霞客游记》,试图从中寻找一点关于太湖的记载,然而未能如愿。《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为体裁,其中写有天台山、黄山、庐山等名山的游记和《楚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最初的《徐霞客游记》其实有240多万字,可惜大多已失散,只剩下60余万字了。

徐霞客坚持每晚写游记,锲而不舍。在一天的翻山越岭后,晚上不管寄居在郊村小寺之中,还是露宿在残垣老树之下,他都坚持把当天考察游览的收获记录下来,从未间断。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入秋后的太湖蟹渐渐肥美,公蟹膏糯、母蟹黄鲜,太湖的天赐美味牵动着我这个游子的心,不由得魂牵梦绕。更不要说“太湖三白”的鲜嫩和洞庭碧螺春的清香了,人生一定要游一次太湖,何况徐霞客还将其选作万里启程的第一站。

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都曾游历天下。但徐霞客与他们不一样,他没有皇命在身,没有官方资助,靠变卖家产、沿途求友进行游历考察,乃真正的“旷世游圣”。

崇祯十四年(1641年),徐霞客走完了一生。放眼太湖,碧波茫茫,我不禁陷入无尽遐思。霞客,太湖启程,是你跋山涉水寻觅一生的启程。

这就是太湖,蕴灵韵,存文脉,育人物,著传奇。

这就是霞客,含真情,寄山水,用妙笔,写天下。

合上《徐霞客游记》,我也登上了太湖的船,嘬一口碧螺春,清了清嗓子,哼道:太湖美呀,太湖美……

2021-10-19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7726.html 1 太湖启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