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振南
秋高气爽,我迎着飒飒秋风,又一次访问了雁荡山的名泉胜水。
元代文学家李孝光曾在《秋游雁荡记》中说:“今人言,春游天台,秋游雁荡,各定其可游时耳。”的确,秋天是游览雁荡山的最佳季节。在秋阳的照映或秋雨的洗礼下,雁荡山这座“海上名山”山更秀,水更丽,展现着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雁荡山以奇峰、怪石、幽洞、飞瀑、壑嶂“五绝”名彰天下,殊不知,其名泉胜水也令人神往,令人遐思。潺潺的雁荡山泉水欢腾浅唱,千载不竭,万世不涸,以玉液般的甘甜、绝美的风姿、奇异的灵性,为这座旷世名山增添了无限神韵。
雁荡山以泉命名的景点有十多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从岩顶飘洒下来积洼而成的泉水,如一缕泉、洗心泉、漱玉泉、珠箔泉等。这些景点之所以被古人称为泉,而不叫瀑或湫,是因为其水不来自溪流或湖沼,不是地表径流水,而是从岩顶石缝里渗透出来的,滴滴答答垂地后,汇聚在小石潭中,四季都不会枯竭。二是从地下向上喷涌成潭的泉水,如摩诃泉、甘乳泉、剑锋泉、龙鼻泉等。三是曾有史料记载的,如灵岩温泉。
我到雁荡山工作后,最先去看的是苦竹洞口的一缕泉。苦竹洞位于雁荡山著名景点夫妻峰左侧的山谷里,洞高8米、深15米、宽10米,早年因洞前山谷遍植苦竹而得名,今改名为古竹洞。清末出生在雁荡山麓的教育家朱鹏有一首诗:“去去二三里,云峰自孤起。四顾无人声,一僧幽篁里。”写的就是这里。该泉从洞顶裂隙泻下,高十余丈,在空中成一线飘动,聚而不散,常年不绝。
在观音洞洞口,最先迎接我的是漱玉泉,它从“一线天”散下,如玉屑飞坠,飘忽不定,沐浴在秋阳下,呈现“瀑水喷成虹”的壮美景观。而在洞内“九层楼阁”的顶层,我还观赏到雁荡山著名的洗心泉。该泉从洞左内侧石壁洒落池中,隐而不见,但铮铮奏鸣,十分悦耳。据说洗心泉水十分神奇,在水面放置硬币,不会马上下沉。泉水甘洌无比,掬一把入口,沁人心脾。清光绪年间乐清知县郭钟岳有《洗心泉》诗曰:“泉水如我心,我心自可洗。我心已可洗,何必借泉水。”诗藏禅机,颇具哲思。
珠箔泉位于朝阳洞口,泉水从高达三十余丈的洞顶流出,悬散洞前,洞口面向东南方,在旭日的照映下,点点水珠银光闪烁,宛如珠箔。在此处观景,人有一种微醺的感觉。朝阳洞背山还有一个奇异的现象,当阳光照射时,整个山顶犹如一座巍峨的金黄色宫殿漂浮在碧绿的海面上,可领略海市蜃楼的景象。
在雁荡山的名泉中,剑锋泉尤为奇特。该泉位于灵岩景区的小龙湫下方,泉水涌出石罅后,往上直喷二三尺,形如立剑,远远望之,水光晶莹透亮,犹如宝剑寒光闪动。清代雁荡山文人方尚惠有诗写道:“三尺龙泉跃,蛟皮不可藏。锋芒寒日影,紫气彻天光。”不过,剑锋泉在小龙湫水量弱小时,难以成形,因而,许多匆匆而来的游人不易见到它的真容。
史料中提到的雁荡山温泉,在灵岩屏霞嶂右侧的悬崖石室中,其泉水曾常年不涸,冬暖如汤。过去,灵岩寺的僧人都在那里沐浴。方尚惠也有诗写道:“温泉涌石窟,争以龙池水。我沐体生香,遗踪尚可指。”我在雁荡山工作多年,一直未寻觅到这处温泉,恐怕已经湮没在时光深处了。不过,今人在离这儿不远的雁荡山著名景点“迎客僧”附近钻探出了一眼温泉,流量不小,水温颇高,直诱得前来休闲、健身的人络绎不绝。
雁荡山的泉水,还有合掌泉、石釜泉、石髓泉、石梁泉、半月泉、清凉泉……可谓个个有美景,处处有奇观。它们以香甜清冽的泉水滋润着这座神奇的大山,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前来探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