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05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小而美的社区展览成为上海市民公共文化新空间

□ 倪怡雯

近年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谋划,大胆尝试,围绕实现“十五分钟生活圈”工作目标,以“微旅游、慢生活”为导向,打造了一批市民喜闻乐见的“家门口的好去处”——涵盖商业街区、口袋公园绿地、微型展览馆、微剧场等在内的亲民便民、宜乐宜游新型文化旅游公共空间,让上海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艺术、享受生活。

让文化触手可及

在车水马龙的浦东南路东昌路路口,坐落着一幢13层高的商住两用楼——东昌大楼。在陆家嘴摩天高楼的掩映下,灰黄色调的大楼并不起眼。因为“瞭望塔上下”首展正在这里举办,近些天,东昌大楼迎来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

戴上口罩、出示随申码、测量体温后,便可搭乘电梯来到7楼。走进“展厅”,迎面看到的就是东昌路消防瞭望塔模型。一些黑白老照片齐刷刷地排列着,分布在走道旁的墙壁上,似乎在向游客诉说着浦东的“昨天”。

和设立在专业美术馆内的大型展览不同,本次展览仅由20张照片、2件影像、1个模型组成。其中的东昌路消防瞭望塔模型,和窗外的东昌消防瞭望塔原址遥相呼应。

前来观展的有普通市民、游客、学生,包括很多住在大楼里的居民。“推开门就是展厅,真没想到在自家门口也能看到这么专业的展览。”住在东昌大楼7楼的叶女士不禁赞叹。她说:“如果有人来看展,我很愿意为大家讲解。”

这种“推开家门遇见展览”的方式让人们看到,文化艺术在上海这座城市正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用街道和社区的力量,把展览办到市民家门口,也让市民生活变得更有魅力。

“楼道美术馆”发起人、展览策展人王南溟表示,这座“楼道美术馆”尽管只有几十平方米,但仍然是对标专业美术馆进行设计和布展的,“一座真正的‘楼道美术馆’,就要建在家门口的楼道里。”据悉,未来这一“楼道美术馆”将在东昌大楼形成常态,并延伸至各个楼层。

人人都是策展人

如今,在上海,像“楼道美术馆”这样建在社区里的展馆愈来愈多。“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可以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也让更多社区百姓参与到展览中。

在上海市静安区奉贤路68弄西王小区门口矗立着一幢石库门建筑风格的清水红砖建筑。这是上海首家弄堂博物馆——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它承载着关于老弄堂的记忆。难能可贵的是,这里的策划、设计、建设……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周边居民的参与。

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黄女士介绍,这里的展品都是周边居民捐赠的,每个月会根据不同的主题定期更新展品。“除了捐赠展品外,西王小区的居民也作为志愿者参与到博物馆的日常运营中。”

以前家住奉贤路一带的李崇湘夫妇捐赠了“地段医院诊疗证”“上海市公共交通月票”“上海市游泳卡”等一系列充满时代印记的票证。“我们是1997年搬入西王小区的,当时听说街道正在筹备弄堂博物馆,就拿出了收藏多年的老票证,希望通过展出的方式,留住老上海人的记忆。”李崇湘说。

笔者在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展厅看到,除了票证外,还有三五牌座钟、凤凰牌缝纫机、卡带录音机、老式脉冲电话机、打字机、BP机等。玻璃展柜里摆放着各种不同年代的老上海物件,黄铜色的喇叭形唱机悠悠播放着周璇的老歌《何日君再来》,仿佛在讲述老弄堂的前世今生、人文历史和生活百态。

从小在西王小区长大的“80后”居民崔先生说:“博物馆里的格局和我家一模一样。我还看到了很多上海老物件,让我想起了童年的时光。”

在展示之余,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更是一个供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我们每个月都会组织居民参与主题活动,让居民感受历史的痕迹,也感受上海历史人文发展的变迁。”静安区人民政府石门二路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说。

打造公共文化新空间

7月22日,浦东新区第一家文旅主题书房“金陵红Bar”在五星级酒店上海金陵紫金山大酒店开放,成为一处周边社区居民和酒店住客“主客共享”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据介绍,“金陵红Bar”是由浦东新区图书馆、浦东新区旅游业协会和金陵紫金山大酒店共同打造的,位于上海金陵紫金山大酒店的M层。入口处左侧有一排图书书架,右侧是电子借阅区,整个书房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浦东新区旅游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把面向公众的书房植入高星级酒店,不仅是传统阅读阵地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全民阅读的新型服务模式。“金陵红Bar”把公共文旅服务嵌入酒店生产经营中,将进一步增加酒店的文化氛围,丰富宾客的入住体验,同时也为酒店职工及周边楼宇白领、社区百姓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和学习空间,有助于解决公共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公共阅读更好地融入商旅生活。

近年来,“家门口的好去处”等市民身边的文化空间在申城日渐走红,不仅让美育、文化、艺术更接地气,也让整座城市处处是景、时时宜游。

2021-10-05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7473.html 1 小而美的社区展览成为上海市民公共文化新空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