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地处长江支流汉江源头,北依秦岭、南屏巴山,自古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称。汉中历史悠久、生态秀美、资源富集,是宜居宜游的美丽城市。
近年来,汉中市深入贯彻落实“两山”理念,坚持“绿色循环、汉风古韵”定位,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全力打造“旅居在汉中”区域城市品牌,留坝、汉台、洋县、勉县4个县区创建为首批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佛坪国宝旅游度假区创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汉中市实现度假区“零”的突破。“十三五”期间,汉中市累计实施文旅重点项目70余个,总投资300多亿元;接待游客2.5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79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17.3%、20%,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达26.6%,旅游业已成为富民强市的幸福产业和追赶超越的强劲引擎,相继获“全国十大全域旅游目的地”“最具投资吸引力绿色旅游城市”等称号。
征途漫漫,未来可期。迈入新征程,汉中市将抢抓“三新”机遇,扛牢“三高”使命,对标“六看十问”“十对关系”,突出“绿色循环·汉风古韵”定位,以“旅居在汉中”品牌打造为指引,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坚持事业与产业相统筹、保护与利用相协调、融合与创新相结合、质量与效益相统一,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聚焦聚力加快建设国际人文交流高地,全面提高区域中心城市首位度,奋力推进“旅居在汉中”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夯实旅居基础,加快全域创建。牢固树立全域化、系统化创建思维,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项目建设作为建精品、补短板、促升级的重要抓手,把文化基因、文化符号、人文精神贯穿于全域旅游发展全过程。以建设区域旅游集散中心为契机,加快推进以创5A为牵引的精品景区创建工作,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重点生态景区、森林景区和高水平、有特色的精品旅游度假区,形成“多点开花、众星拱月”的品质旅居景区集群。坚持把城区当景区打造,在城市基础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街巷景点小品布局等方面融入旅游功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发展乡村旅居,积极推动“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农房变客房”,充分彰显旅游全域化、全域景区化的特色优势。
二、坚持精品打造,丰富旅居产品。强化“项目为王”理念,坚持品牌引领、板块推进、园区建设,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加快建设一批支撑作用大、关联带动强、品牌价值高的重大文旅项目。依托山水资源、古道遗迹,开发生态科考、地质探秘、户外运动、滨水休闲、消夏避暑等山地休闲度假旅居产品。依托良好生态、宜居气候和丰富中医药资源,开发温泉养生、森林理疗等养生养老旅居产品。依托两汉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及地域民俗文化,开发汉源寻根、禅修度假、民俗体验、古镇观光等文化休闲旅居产品。依托乡村农业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开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自驾穿越等乡村田园旅居产品。
三、拓展旅居业态,扩大产业规模。从供需两端发力,深入实施“文化旅游+”战略,加大文化旅游与健康养生、教育服务、体育休闲等融合互动。彰显中心城区“一江两岸”及各个新区特色魅力,大力发展产权式酒店、酒店式公寓,打造城市旅居新业态。发挥汉中盆地全景区美誉度,打造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主题民宿、精品农家乐等乡村旅居新业态。按照“一产结合旅居调结构、二产结合旅居增亮点、三产结合旅居强服务”的思路,推动旅居与新型工业、现代农业、文化教育、医疗康养、体育健身等深度融合,打造创业就业、研学体验、特色农耕、民俗感知等旅居新业态。
四、坚持设施配套,做优旅居服务。树牢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加快提升全区域、全行业、全体居民的服务意识,深入推进旅游要素聚集发展,科学布局文旅业态。完善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旅居在汉中”的吸引力。统筹优化精品旅游线路,实现各板块有机串联,增强旅居的科学性、便捷性、兼容性。加快构建网络综合服务体系,提供在线预订、虚拟游览、地图导航、线路推荐等服务,打造智慧旅居。以引人、留人、怡人为出发点,加快建立健全旅居服务标准体系。
五、狠抓营销推广,扩大对外影响。坚持大品牌营销、高起点宣传、多层次推广,创新举办油菜花节、汉文化旅游节、三国主题旅游大会、柑桔节、冰雪节等活动,使之成为提升形象、惠及群众、拉动经济的重要平台。按照“整合、精准、落地、放大”要求,以形象宣传扩大品牌影响,以产品落地选择传播载体,整合各方力量,拓宽营销渠道,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专题宣传营销,深化区域旅游协作城市互惠宣传,利用影视作品、体育赛事等借势宣传,加大网络营销、体验营销等推广力度,以更全面的覆盖、更直接的互动,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提升“绿色循环、汉风古韵”对外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