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开林
位于上海郊区漕泾镇的水库村,俨然是一首田园诗、一幅水彩画。该村将“上善若水,库存乡愁”巧妙嵌入村名,很有创意。参观村史馆,翻阅村志,才知本地人把“窠”读成“库”,“水库”之名由“水窠里”演变而来。
水是水库村的灵魂,名副其实的水汪汪,水灵灵。41条大小河道蜿蜒流淌,70多座小岛点缀其间。先行建成的酷岛理想村是最酷的现代艺术水乡,形成青少年国际成长营、理想会堂、精品民宿、野邻帐篷基地、水上运动基地、萱草忘忧花园、水文化艺术馆等乡村产业群落。拆除分散零星的宅基地,建成农民集中居住点,第一批38户村民乔迁入住,白墙黛瓦,鸡犬相闻,四面环水,湖光倒影,宛如碧玉盘,人在岛上,岛在湖中,名字叫“佳亲岛”。可容纳更多家庭集中居住的二期·长岛,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
从初心码头上船,经复兴码头,最后从幸福码头上岸。水库村的故事是在船上听璐珂讲的。璐珂是上海滨水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员,看着有些面熟,原来她在水库村的形象宣传片中出过镜。她说,从前水是村民出行的阻碍,很多自然村四面环水成圩,到街市去卖货置物多有不便。后来,当地通过拆坝新建23座桥梁,将全村水系全部打通,同时疏浚河道、清除淤泥、种植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让水质变得更清。
泛舟而行,水草密布,拐过河湾,又是一片风景,小桥人家惭行惭远,只有模糊的轮廓,与水连在了一起,似素描。不远处是一大片湿地,茂盛的碧草像是画上去的。璐珂说,湿地分为固土的“芦苇荡迷宫”、鸟类筑巢的“杉林迷宫”、涉禽觅食繁殖的“寻鸟秘影迷宫”及游客“赏花探果迷宫”,亲水平台、休闲步道、复古凉亭一应俱全,水路相连,林地成网,栈道连接小岛,河流蜿蜒曲折,颇具水乡之美。
改造过的农舍很有特色。设计者张丹是本乡本土人,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目前正经营着一家景观设计公司。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张丹将一户户农家小院还原为典型的江南人家。陪同的村干部讲了“一面墙”和栽桂花树的故事:何家宅全面拆违,家家户户的鸡鸭棚和杂物间都主动拆了,但河口边一面残墙始终无法推倒。这户人家说是家里人身体一直不好,在传统观念里,要是没了这面墙的遮挡,对健康更为不利。他们便拆旧换新,用废旧红砖砌成小巧镂空的墙体,再攀附些蔷薇花,既美观又实用,成了人见人爱的花墙。村里在农家门前种桂花树,以为是好事,肯定受欢迎,没想到第二天就被人推倒了,重新栽好,又被推倒。他们走进那户人家,询问对方的真实想法。原来,当地人认为在家门前种树不太吉利。通过做工作,农户同意,树可以种在他家,位置稍微挪一下就行。
村里的尚品书院,由两间废旧仓库改建而成,装修风格简约,兼具公共阅读空间、茶室、咖啡厅、文化活动和民俗工艺销售展示功能。书院门前的“藕遇公园”设计新颖古朴,走在舒适的栈道上与莲亲密接触,莲叶田田,荷花艳艳,书香荷香,香远溢清。
路过沈家宅,巧遇漕泾镇党委书记陈立俊正在讲解。他指着柏油路面上的核桃树说,这棵树按理要移走,因为是沈永弟的媳妇王进梅从四川嫁过来时的陪嫁,长这么大不容易,还有纪念意义,铺路时便专门留了缺口,让它站在路边成为一景。在村民相对集中居住的地方,设计之初就已预留了日后屋主自行改建民宿的空间。水库村把最美的地段——正面朝向中心河宽阔水面的位置留给了村民。新的村居保留了庭院、天井、客房和车位,利用建筑材料的原色相互搭配,山墙飞檐,朴素淡雅。成熟后的民宿不会与原住居民割裂,呈现参差互现、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乡村新貌。
我们不走了,就下榻在“非酷不住”民宿。院子很安静,一夜的睡眠质量很高,一只鸟在靠近水边的香樟树上把我叫醒了。开门出来,隔河招手,它并不理会,只顾在那里叫,好像这片水域是属于它的。水面偶尔有鱼跃出,吓人一跳,薄薄的一层雾罩不住这一声惊叹。回屋遇汗青老师下楼,我说昨天的戏言成真,真是鸟喊我起的床,他当即口占一首:“浓睡不觉晓,关关鹭声高。枕水望四洲,行来人未老。昨夜闻提醒,彼此俱失笑。我睡我的觉,管它什么鸟?”
猫狗起得早,悠闲地散步,撒着欢儿,菜园里种着各种蔬菜,每家很小一块,搭界连畔,亲密无间。老年人喜欢在这里碰面,拉拉家常,或多或少能找回一点乡愁。老伴指着刚进园的一橙色服装女子,说那人年轻,肯定会说普通话。听说我们从西安来,女子很热情地说她20多年前去看过兵马俑。一打问,女子61岁,在村办企业上班。老伴说:你看那身材,脸上的气色,根本不像花甲之人。我说:水乡嘛,有水滋养,老的慢!
海风吹拂,波光粼粼,水的丰盈与优雅,加上乡村振兴的水到渠成,造就了如诗如画的现代文明乡村。水库村,最酷的村,有包容万千、随物赋形的气度,有刚柔相济、润物就生的能量,更有化育造就、通江达海的勇气。水库村并没有刻意库存水,却到处是水。有水就有鲜活,有水就有生命,把水文章与时代精神的诗意表达紧密相连,美好和福泽就会一直相伴相生、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