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31日
第05版:旅游报05版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

古村徽韵

文<王唯唯

盛夏已退,秋风习习。当你身处“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等一处处胜景,你一定会说这不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吗?然而当我告诉你这里不是西湖,而是地处方圆数十里丘陵地带的徽州唐模村时,你一定满脸惊讶。是的,这里就是被誉为“小西湖”的唐模村。

相传,清初唐模有一位叫许以诚的富商在苏浙皖赣一带经营36爿当铺,时称“36典”。母因子贵,在山村里过了一辈子的许母十分向往“人间天堂”杭州西湖,就向儿子提出想游览西湖,但苦于山高路远,车马劳顿,年老体衰,不便成行。于是,这位孝子不惜巨资在村边挖塘垒坝,模拟西湖景致,修筑了“三潭印月”“湖心亭”等西湖景观,人称“小西湖”。

“镜亭”是“小西湖”的中心,亭内四壁以大理石砌成,镶嵌有苏轼、朱熹、董其昌、黄庭坚、倪元璐、文徵明、米芾、蔡襄、查士标等书法大家碑帖,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园内还有一泓小溪缓缓绕流,取《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名曰“檀干园”。

步入村口,一座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沙堤亭”立在眼前。此亭上下共三层,中空,上有回廊,飞檐翘角。从不同角度看,每个平面均为八角,又名“八角亭”。微风吹过,悬挂在亭角的铁马飞铃叮当作响。站在东面进村的路上,可以看见“沙堤”二字,出村时在亭子西面,可以看见“云路”二字,蕴涵深意。朋友介绍,古时候唐模有许多人在外经商为官,衣锦还乡之时,村人在亭前路上铺上一层黄沙,以示欢迎,名“沙堤”。离开村庄时,踏着脚下的石板小道,抬头望亭,便见“云路”二字,寄托平步青云、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

离“沙堤亭”不远处,是一座四柱冲天的高大牌坊,横跨通往村中的小道,石坊上“同胞翰林”四个大字格外醒目。徽州地区流传有这样一种说法:“天下牌坊数徽州,徽州牌坊一座半。”“一座”牌坊指的是歙县的许国牌坊,另外的“半座”就是这“同胞翰林坊”。此牌坊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康熙皇帝为表彰唐模许氏家族的许承宣、许承家兄弟而恩准建造的。整座牌坊布满了精美的石雕。石柱之间刻有梅花,取“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以示兄弟二人十年寒窗苦读考中进士的艰辛。

“水口”是风水学中的一个要素。水口分两种:一为水流入之处,一为水流出之处,前者要开敞,后者当封闭。徽州人之所以热衷于在村口建造水口,主要是受风水理论的影响,他们认为水是财富的象征,为了防止其外流,就应该修建水口,将水留住,用之不竭。水口多选于山脉转折、流水环绕的地方,此外在水口还会辅助建造些富于人文气息的建筑,以庙、亭、堤、桥为主,据说可以加深水口的锁匙气势。

唐模水口以桥、堰为关锁,以亭、庙、坊为镇物,以古树、花草为背景,这是古徽州人在风水理论指导下经过千百年精心营造而成,反映了徽商兴旺时期的环境意识及其物质精神追求。整个水口建筑构思独特,自然景观优美,并与徽派园林、江南水街共同构成了人性化的人居条件,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理念。

“水街”是唐模水口文化的一大特色。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小溪两岸并立着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有民居、祠堂、店铺等,形成了夹溪对望的水街。褪色的春联、生锈的门环、木板的店门、或高或低的屋檐、青黛的小瓦,显得幽静而又深沉。溪流上的高阳桥颇有名气,这是古徽州独具特色的廊桥,建于明代,石质双孔,桥面上建有五开间殿堂。

初次走进唐模古村,竟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一时又搜索不出这种感觉的清晰由来,直到看见晚清诗人许承尧所撰的楹联:

喜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看紫霞西耸,飞布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

细细回味、慢慢琢磨,终于豁然开朗,原来那种对唐模似曾相识的感觉,源自儒商合一、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源自脑海中时常回放的一个个古村落,那是我珍藏心底、深切向往的精神家园。

2021-08-31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9052.html 1 古村徽韵 /enpproperty-->